新闻动态

我院两项科研成果获浙江省科学进步奖

作者:陈隆望,杨运俊 摄影: 编辑日期:2021-06-17 来源:急诊科、核医学科 浏览数:2885

6月15日,2020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我院主持的两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奖,其中,卢中秋教授团队项目成果“急性中毒救治关键技术研究和临床应用”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杨运俊教授团队项目成果“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术前评价技术创新及临床应用”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项目简介:急性中毒救治关键技术研究和临床应用

急性中毒是常见急症,病死率高、社会危害大,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卢中秋教授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资助下,围绕急性中毒诊断、致病机制和治疗等开展系列研究,历时20余年,取得创新成果。

首先,团队建立百草枯、有机磷、蘑菇毒素、镇静安眠药等40余种毒物快速检测方法及未知毒物筛查体系,发掘了一套基于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的急性中毒诊断与评估新方法,临床样本检测时间明显缩短,显著提升了常见毒物检测能力和临床中毒诊断水平。其次,创新急性中毒救治理论,首次揭示Sirt1-NRF2通路在拮抗急性中毒过氧化损伤、炎症反应中的关键作用,并揭示肝酶P450亚型活性变化规律与毒物代谢的关系,为急性中毒救治干预提供新靶点。第三,研发急性中毒救治新技术,阐明血液灌流对临床系列毒物的显著清除作用和治疗效果,制定基于毒物检测的精准血液净化方案。研发中毒救治新药物,创新给药新途径,优化急救流程,提高急性中毒救治效率。中毒患者入院至灌流上机时间由343分钟缩短至144分钟,百草枯中毒救治成功率达60.8%,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度有机磷中毒救治成功率达90%以上,草乌中毒救治成功率接近100%。

该成果发表论文87篇,SCI收录3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要成果编入8部专著和4部专家共识。在全国36家医院推广应用,规范与提升国内急性中毒诊治水平,显著提高急性中毒患者生存率,吸引浙江省内、福建、江西等地患者急诊转诊我院。项目负责人多次受邀至浙江、福建、海南等地会诊。卢中秋教授所带领的团队长期致力于急性中毒等急危重症临床与基础研究,本次获奖也是团队第五次获省科技进步奖。

项目简介: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术前评价技术创新及临床应用

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准确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临床意义重大。杨运俊教授团队历时12年,围绕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价这一诊疗难点,建立了数千例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参数数据库,并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信息和CT多模态成像参数,构建了评估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人工智能模型,显著提高了动脉瘤破裂风险识别的准确性。

围绕本成果已经发表学术论文46篇,其中SCI 13篇,中华系列论文15篇,申请国家专利2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杨运俊教授参编《脑血管病影像规范化应用中国指南》和《中国脑血管病影像指导手册》。该成果已在国内十余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上万例,有利于动脉瘤破裂高危患者进行快速预判与精准干预,为临床上颅内动脉瘤的防治起到积极作用。

秉持“科技兴院”的发展战略,我院大力推进科研创新,培育了一批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为持续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进“健康浙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