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重症医学科(ICU)收到一份来自“家庭ICU”患者的感谢信








4月10日,一名患者家属来到我院重症医学科(ICU),将一封感谢信及一面锦旗交给330病区的医护人员,感谢信中这样写道:“天地无情,人间有爱,我们慕名走进了贵院,是医护人员们专业的救治和无私的帮助给我们吃下了定心丸。一个月后的今天,事实证明家庭ICU的设立是可行的,我母亲在家康复治疗非常开心,她的身体也渐渐好起来。”
病情危重,辗转2500余公里,慕名来到我院
74岁的应阿婆来自苍南,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住在远嫁宁夏的女儿家中,由于不慎跌倒致脊柱外伤,遂在当地医院行脊柱手术。
但在国庆期间,阿婆出现发热,体温达39.3℃,自服退热药后体温未下降,便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她反复发热,病情无好转,一度出现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呼吸困难的情况,并且胸片提示“左肺实变”,予气管插管后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后经治疗肺部感染有所改善,并撤除呼吸机。随后因痰液咳出无力再次行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期间仍反复低热,最高体温38℃,伴四肢无力。为求进一步诊治,11月26日,儿女带着应阿婆辗转2500余公里返回温州,慕名来到我院。
病情反复,无法脱离呼吸机,再次转入我院
入院后,经会诊收治于我院重症医学科(ICU),诊断为“脓毒血症,泌尿道感染、肺部感染、帕金森病、哮喘、脊椎病(术后)”。经过近一个多月的精心救治,阿婆神志恢复清醒,病情趋于稳定,脱离了呼吸机,气管切开处接面罩吸氧,呼吸稳定。随后家属要求出院,转当地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然而,出院2天后阿婆再次呼吸费力,血气示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神志昏迷,于是再次转入我院治疗。经进一步检查治疗,阿婆被明确诊断为:“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危重病相关性肌病,运动性周围神经病,帕金森病”。经过近2个月的治疗,阿婆终于病情稳定,但呼吸肌无力,仍无法脱离呼吸机。
阿婆回家心切,儿女心急如焚
随着阿婆肺部感染得以控制,在呼吸机辅助通气下,阿婆病情逐渐稳定,并停止了静脉液体输注,每日以肠内营养及康复治疗为主。在病房封闭的环境中,意识逐渐清醒的阿婆无数次表现出要回家的愿望,每天视频探视时,阿婆总是掉着眼泪默默盯着手机视频中的儿女们,要求儿女们将她带回家。
视频另一头的儿女们也掉着眼泪,心急如焚,不知所措。若把母亲带回家,没有呼吸机支持的她将无法维持生命。因此,挡在她们面前的困难是拥有一台呼吸机,并且会使用它。得知阿婆的情况后,主管医生、重症医学科(ICU)副主任王晓蓉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后,决定帮助阿婆及家属圆梦,ICU第一、第二党支部的党员们决定为阿婆建立“家庭ICU”。
用志愿服务,圆阿婆回家治疗“梦”
近些年,ICU第一、第二党支部已帮助5位重症患者建立了“家庭ICU”,其中一例“渐冻症”患者已在家连续呼吸机治疗7年,目前病情稳定。得知应阿婆情况后,330病区副护士长卫庆综合评估阿婆病情及家庭情况,为其制定了详细的“回家计划”。
“家庭ICU”的建立,需要呼吸机、病床、制氧机、吸痰器、呼吸皮囊、指脉仪等设备,为了节省患者家属费用,卫庆为其联系了前几位家庭ICU患者留下来的设备,并对其设备性能进行检测及消毒,确保患者安全使用。在人员操作方面,面对毫无医学基础的家属,ICU的党员们为其进行了系统培训,包括吸痰,翻身扣背,鼻饲,压疮预防,肢体康复,设备使用及维护等,并确保患者家属掌握。
经过近两周的精心准备,3月12日17时,由卫庆带队,陈黎黎医生、潘美丽护师组成的医护团队将患者顺利送回苍南家中,并现场对其进行培训指导,开启了“家庭ICU”的照护生活。王晓蓉和330病区护士长张其霞还定期通过微信随访,了解阿婆的病情和家属护理的困难,并耐心解答指导,潘美丽在回老家苍南时还定时上门指导。
患者的微笑,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出院一个月后,阿婆的家属发来一段阿婆的视频,视频中的阿婆精神抖擞,面带微笑,不停地挥手向我们打招呼。看着曾经以泪洗面的应阿婆,如今在家幸福满面,在场的医务人员也由衷地为她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