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全城致敬!全员归队!温医大附一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今日回家!

作者:尚琳姣,黄丽颖,许建秋,林碧2 摄影: 编辑日期:2020-04-07 来源:宣传处、ICU病区(02/330)、急诊病区(100/400/410/412/413/21/22) 浏览数:3133

春暖花开,英雄凯旋。4月6日下午3时许,卢明芹、郑秀云、蔡畅、马继红、何美青等我院首批援鄂医疗队员顺利完成援鄂任务,平安抵达温州。市四套班子领导陈伟俊、姚高员、葛益平、陈作荣,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吕帆、我院党委书记夏景林带领的医护人员、医疗队队员亲属代表,在市人民大会堂门口迎接医疗队员们“回家”。至此,我院第一批、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员全员凯旋!

迎接仪式上,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代表市四套班子领导致辞。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陈身贤和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欧阳金生副主任医师汇报援鄂工作情况。

下午3时50分许,警灯闪烁,警车开道,悬挂着“向英雄致敬”标语的中巴车刚驶到新院南广场,瞬间就被祝福声和欢呼声淹没。在这里,院领导们和各相关科室的同事们早早等候,他们挥舞着祝福标语,列队迎接久违的援鄂同事,为他们送上最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医疗队员们走下车,纷纷奔向亲人、同事,大家含泪相拥,激动心情难以言表。

岁末年初,一场突然袭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原本平静的生活。为援助武汉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我院在自身防疫压力极重的情况下,从大年初一开始,陆续派出两批共8名医护人员,逆行出征、驰援武汉。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战斗任务,胜利凯旋。

在援助武汉连续奋战的日子里,医疗队员全身心投入医疗救治工作,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温州人精神,与病魔进行一场又一场激烈的斗争。其中,浙江省第一批医疗队于1月25日进驻武汉市第四医院,累计管理床位111张,收治患者293人,其中重症156人、危重症65人,累计治愈出院252人,为目前我省援鄂医疗队中时间最长、工作量最大、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最多且出院人数最多的队伍,荣获了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先进集体”称号。


卢明芹:抗击“非典”老将,17年后再赴武汉

卢明芹是感染内科教授、主任医师、科副主任。从抗击非典,到防控H7N9,再到远赴武汉迎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每一场感染性疾病的重大战役,他总是无私无畏、主动请缨,到国家和人民最需要他的地方,到最艰苦、最劳累、最危险的前线勇挑重担,用自己精湛的医疗技术和最朴实的行动,守护着公共安全和群众的生命健康,践行着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诠释着新时代医者的责任和担当。

危难时刻,尽显责任担当

“我是一名党员,冲在疫情一线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只要组织需要,更感责无旁贷,我志愿加入支援武汉的队伍……”大年三十那天,卢明芹接到组织临时通知,需要他支援武汉。对于突如其来的重任,卢明芹没有丝毫犹豫,随时准备出发。

大年初一上午6时多,卢明芹接到通知,要马上出发去武汉。时间紧迫,他放弃了回家探望父母的念头,义无反顾奔赴前线。“我有非典实战经验,有信心完成任务。”17年前,卢明芹曾主动请缨抗击非典工作。当时,医院应对新型传染病经验不足,临时搭建的病区条件差,加之管理时间很短,防治流程有很多不足之处。作为病区主任的他,每天戴着三个口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缺氧”的状态下日夜守在患者身边,反复梳理着工作流程,在推动救治流程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敬业,是最强劲的阻击

要打胜战,首先是确保“ 零感染、零盲区、零疏漏” 。但卢明芹支援的武汉市第四人民医院,是一所由综合性医院临时改建的传染病定点医院,隔离条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患者病情重,医务人员都是临时组建且不少人没有经验。作为19病区主任和临时党委第五党支部书记, 卢明芹充分体现了党员的核心先锋模范作用和核心专家的重要作用,为快速把控全科工作并制定相对科学的工作流程,他基本上放弃了个人的休息时间,不眠不休全身心“连轴转”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自身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头向前冲的同时,卢明芹还注重发挥临时党支部的作用,密切注意同志们的思想状态,必要时及时给予心理辅导,积极鼓励年轻优秀的同志向党组织靠拢,带领同志们全力以赴,克服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 所在党支部已发展17名同志火线入党,成为预备党员。

在战“疫”最前线,发挥了核心专家作用

卢明芹始终全力参与病区危重病患者的救治工作,坚持每天到病房查房,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他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及时摸索疾病的规律,特别是在早期识别潜在的危重症患者、分层治疗方面,摸索出了经验,制定出相对合理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救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郑秀云:写下请愿书,请缨驰援武汉

“我的母亲、我的孩子都能照顾自己,我的爱人更是默默支持我的工作,身后没有顾虑……”这是内科总护士长、呼吸二支部支委郑秀云,主动请缨要求前往武汉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写下的《决心书》。1月25日,作为温州市组建的浙江省首批医疗队成员之一,郑秀云和全省140位医护人员一同踏上了驰援武汉抗击疫情的非常征途……

初到武汉,具备23年丰富临床护理经验的她,就显示出卓越的战斗力和护理人独有的细致和耐心。做惯了科室的“管家婆”,她麻利地将休息室设置好清洁区和缓冲区,将物品根据需求摆放得井井有条。作为“先锋队”,她最早进入隔离病房进行前期筹备,因表现突出,相继被任命为浙江医疗队普通护理组组长和医疗队护士长(统管18、19和20病区)。根据医疗队统一部署,按照最新的防护要求,她制作各种醒目的标识,完善病人特检运送、垃圾清理、标本运送、尸体料理等工作流程,并拟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顺利开展救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月27日,她在武汉第四医院古田院区正式上岗。进入病房后,她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流程和制度,并根据合理化的人力和物资进行排兵布阵。白天工作,晚上钉钉会议,及时汇总反馈当天工作,针对问题及时制定解决方案。在隔离病房,有着20余年呼吸与危重症临床护理磨砺的她很快进入战斗状态,心电监护、基础护理、呼吸机管理等各项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除了常规护理外,她特别注重患者的心理抚慰,患者高热流汗时,她耐心为他们擦拭汗液、更衣换被;患者情绪低落时,她拉着他们的手细细开导鼓励,传递温暖和信心。当一位戴着经鼻高流量吸氧装置(highflow)的患者得知她是来自浙江的医疗支援队员时,激动得连声道谢。这份来自武汉人民的谢意让她更加坚定,忘记了工作的艰难和汗湿的辛苦。

在武汉,她也是年轻护士的“暖心大姐姐”。每次进入隔离病房前,她都会让队员们互相监督反复确认防护服穿戴是否规范。她经常和队员说:“只要将护理细节做到位,就可以让病毒无孔可入,也能保护我们更好地战斗。”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下班后,队员们鼻子、脸部都留下了深深的红印。每一次,她总安慰小伙伴们:“今天的痛楚就是通往胜利的修行,历练越多,希望就越大”。这些温暖的话语,让队员们充满了力量。当所在的病区陆续有痊愈患者出院时,她和队员们喜极而泣。

坚持一条路,一直走下去,坚守一颗心,绝不说放弃,她就是一个特别温暖的白衣战士、一名冲锋在前的共产党员,用生命温暖生命,以技能护航健康,风雨兼程,她一路前行。


蔡畅:有我们在,请你放心!

“叮铃铃……”,2月8日清晨,在闹钟声中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蔡畅翻身推开窗户。

“今天真是个晴朗的好天气,但是新冠肺炎的肆虐还远远看不到头。”他快速洗漱,扒几口饭,跟大部队去医院。

9点40分查完房之后,与大家一起讨论几位危重患者的治疗办法。其中,3床是一位中年男性患者,病情较前有加重趋势。在高流量和面罩吸氧的条件下,呼吸急促,饱和度只有72%。他和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吴晓虹主任在床边尝试着给他使用无创呼吸机,但是病人根本耐受不了。

这时,患者血气分析结果出来了,氧分压只有42mmHg,非常低!如果继续呆在这里,就是等死,赶紧把病人转到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开始讨论接送方案。10时40分,蔡畅和医护人员将病人抬上担架,接上氧气枕,此时,病人指氧仪只有74%,“快快!快!”

电梯门开了,推车入内,电梯居然不动了!医护人员只得出来更换边上2号电梯,这时病人用虚弱的声音说:医生,我快不行了!让我死在这吧。

“有我们在,请你放心!一定要把你安全快速地护送到条件更好的医院去!”蔡畅宽慰道。电梯抵达后,大家赶紧将病人推上救护车,直奔金银潭医院。

11时09分。金银潭医院,病人被安放在准备好的床上,接上无创呼吸机,调节氧气流量。

还好!饱和度有88%,呼吸30次!

当我们面对这些病患时,深刻地感知到他们的无助、惶恐以及对活下去的渴望。

巴林特先生说:医生本身就是一味药!不管从身体还是心理,在实施救治的过程中,我们用“一言一行”给病人带来回归健康的希望、力量、信心。


马继红:用我所学,支援湖北

有着18年工作经验的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马继红曾参与禽流感患者的医治工作,具备良好的防治传染病的工作经验。“做为一名ICU医生,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支援武汉,就是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患者恢复健康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大年初一,马继红作为医院选派的浙江省第一批医疗队队员,肩负着抗击新冠肺炎的重任,带着亲人的牵挂,踏上了前往武汉的征程。正如他自己说的:“用我所学,支援湖北”。

时间紧迫,跟父母做简单的告别,很快收拾行李,义无反顾奔赴前线。用他父亲的话说这就是“战士上战场,一切行动听指挥,没有犹豫也不可能犹豫”。

马继红支援的武汉市第四人民医院,是一所由综合性医院临时改建的传染病定点医院,隔离条件差,针对传染病的医疗救护条件不理想,患者病情重。所在20病区,在他们接手之前刚刚有两名医护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病毒。

马继红充分发挥ICU医师的专业特长,全身心投入到病区的医疗救治工作中去,并经常协助医疗队重症组杨向红队长做好防护流程管理,提供最新的医疗文献资料以促进整体医疗队的救治水平。

他总是提前上班,一方面可以让夜班同志能早点下班,另一方面可以更快地了解危重病及新病人的情况,提高工作效率,值班时不敢多吃饭,更不敢多喝水。遇病人病情变化时,他总是熟练地穿好防护服,第一时间给患者打开气道、球囊按压通气,用药缓解后予以呼吸机支持,用一切办法为抢救患者争取时间。一系列抢救措施下来,时间已经过去2个多小时了,患者的各项指标也慢慢好转,马继红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了。接着又继续完成新病人的收治任务,忙完才发现已经浑身湿透,面部出现口罩深深的压痕,且有头晕、胸闷等缺氧感觉,幸运的是患者已脱离危险,新病人也都安顿下来了。


何美青:哪里有抢救,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何美青是重症医学科(ICU)的一名护师。到达武汉后,何美青被分派到武汉第四人民医院西院区20楼病房,这里收治着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在这里她要随时面对危险和挑战,她冲在了这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前沿。 

私底下科室同事都喜欢亲切地称之为“何老师”,因为她平时工作严谨,经常能指出大家的不足之处,就像一个严格的老师。在同事眼中,她又是最放心的战友。哪里有抢救,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她兢兢业业,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有她在,大家的工作仿佛无形之中多了一层保障。每次交接班,她总会细心地查看临时医嘱,提醒同事哪些事情没有完成,帮助他人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大年初一凌晨,接到临时通知的她淡定的向武汉出发,逆流而上,毫不畏惧。“要去武汉的事,我还没有告诉我妈,等回来再说。”临行之前,何美青这样对护士长说,这是她的柔情,也是她的铿锵。

在武汉第四医院20楼病区,在这场抗战“疫”线,何美青凭借多年的临床技术和实战经验,精准地操作微泵、呼吸机等重要仪器设备,耐心细致地照顾重症患者,她的“大嗓门”时常响彻在冰冷的重症病房,却让人听得异常温暖。
一旦进入隔离区,就得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呆上整整6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一刻都不能休息,这对何老师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在这样的支援生活中,说不紧张不焦虑那是假的,但她经常说心态好最重要。对后续支援的战友们她也时常这样安慰,“姑娘们,尽可能做好防护,你善待别人,人家也会善待你!”  

平凡之中方显大爱本色,这就是何美青的援鄂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