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冠医疗队临时党支部:捐赠奖励金,助力海外同胞抗疫








疫情防治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在我院的抗疫战场上,抗冠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得到校党委组织部第一批通报表扬并获医院专项党费奖励。日前,该党支部支委及组长、骨干商议决定,将奖励金2000元人民币全部捐赠给温州市慈善总会用于海外抗疫专项资金,为海外温州人抗击疫情贡献一份力量。
哪里有艰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1月28日晚,我院新冠肺炎重症隔离病房启用。1月30日,抗冠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以下简称临时党支部)在隔离病区成立了。在这个距离危险最近的“战场”上,在临时党支部的号召下,数百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坚决扛起了救治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重任,吹响了疫情防控的“冲锋号”。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医院就是战场,每位医护人员都是战士,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打赢这场硬仗,作为党员们更应冲锋在前,起到模范表率作用。”临时党支部书记、感染内科副主任医师陈迎晓是名老党员,也是第一批自愿报名参加新冠肺炎防控一线的医务人员。陈迎晓的丈夫支援宁夏三年,春节难得回家。可是为了抗击疫情,她早在大年三十就主动申请进入医院的隔离病房。
哪里是一线,哪里就少不了坚守与担当。临时党支部医技人员第一党小组组长、我院呼吸二党支部书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陈彦凡主任医师,是2003年抗击非典时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的勇士。刚刚结束在新疆阿克苏长达一年半援疆任务的他,主动放弃假期,直奔医院重症隔离病房,投入到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当时,全市的新冠肺炎重型及危重型患者陆续转入我院,隔离病房的工作正处于关键期。陈彦凡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每天坚持工作11-12个小时,对危重患者进行个体精准化治疗,与时间赛跑,为患者筑起了一道安全的生命线。
临时党支部医技人员第二党小组组长、心胸外科党支部书记、心脏外科副主任王珏,是我院ECMO团队的核心成员,在隔离病房里承担着ECMO植入和管理ECMO术后患者的重任。ECMO是治疗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终极武器”,也是难度系数很高的技术。由于危重患者病情不断变化,王珏和护士时刻保持着沟通和联系,半夜隔一小时被电话惊醒一次、凌晨时分紧急进入隔离病房操作都是常态,但白天的他还是精神抖擞地穿着隔离服工作。在潘景业院长的指挥下,在王珏等团队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完成了全省第二例ecmo患者成功撤机。
临时党支部积极发挥年轻党员的带头作用,支委、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戴震宇对待病人认真细心,严格对待每一次治疗操作,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戴完美”;支委、医学检验中心主管技师屠鸿翔面对疫情,毫无惧色,“哪里需要,就奔向哪里”,充分彰显了检验人的“英雄本色”;党小组成员厉乔常义务留下加班,帮助主管医生完成深静脉置管穿刺定位工作,评估胸水和肺部压缩实变的情况;还有准备领取结婚证的年轻党员,推迟了婚期,全力以赴抗击疫情……
“我们虽然是临时党支部,但党心不临时、作用不临时,我们必须紧紧团结在一起,互相关爱、互相鼓励,携手早日战胜疫情。”在抗冠医疗队的工作中,临时党支部不仅发挥着战斗堡垒的作用,也是大家的心灵家园。党支部书记陈迎晓和屠鸿翔、戴震宇、叶江嫔、何丽雅等支委以及各党小组成员,时时关心、关注着隔离病房医护人员的工作、思想和身体状况。临时党支部护理人员小组组长俞继芳、方振红和谢强丽三位护士长,更是带领一线护理团队,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作为疫情一线的“大管家”,她们在隔离病房身兼数职,同时承担着护士长、工友、护士、家属等多重角色,常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默默地付出。同时,她们更是疫情前沿护理团队的定心丸、年轻人眼中的护理百科全书和暖心好姐姐,有她们在什么困难都不怕,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她们请教。
党员们带头做表率,激励了一大批一线人员坚定信念、顽强拼搏,更激励了大批群众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手外科护士长刘芳是其中一位,“在疫情面前,党员同事们冲锋在前、任劳任怨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刘芳说,在跟支部书记深聊后,她更加坚定了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在党员的引领下,先后已经有12位隔离病房一线医务工作者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们宣誓,将终生践行入党誓言,为党的健康事业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