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疫情“”病情”双战赢、复工复产见真情 ――夏景林教授与肝癌介入患者的11年医患缘

作者:耿武军,陈苑莹,朱国庆 摄影: 编辑日期:2020-03-23 来源:学科规划与科技处、宣传处、介入科 浏览数:1945

“11年了,没有夏教授,也就没有我的今天。”昨日,来自浙江丽水,即将出院的患者王先生非常激动,他拉着我院党委书记、肿瘤介入治疗专家夏景林教授的手,动情地诉说一段长达11年的医患“不解之缘”。

今年67岁的王先生,是一位持续向夏景林教授求诊长达11年的老患者。2009年11月,王先生因体检发现右肝右叶下段占位、甲胎蛋白2358ng/ml,来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内科就诊。患者肿瘤大小5.0cm×3.8cm,有手术切除指证,但患者及家属不愿接受手术治疗。夏景林教授经慎重考虑,决定对其开展创伤小、副作用小且与外科手术效果相当的射频消融及术前活检。射频后第3天即出院,术后病理示肝细胞肝癌。

肝癌素有“癌中之王”之称,晚期肝癌只能生存3-6个月,即使手术切除的小肝癌(单个肿瘤直径小于等于5cm或两个肿瘤体积之和不超过前者) ,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60-70%,王先生经非手术切除至今生存已11年,殊为不易。

患者2015年5月随访发现直径为2cm的新发病灶,夏景林教授采用了一种更加微创的介入方法――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后肿瘤得到很好的控制,22个月肿瘤无复发。

2017年3月,王先生复查腹部磁共振再次发现肝右叶新发病灶,夏景林教授再次为他施行了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此次介入治疗后又维持了3年。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千家万户。而此时的王先生,复查时又一次发现右肝新发巨块型肝癌11.2cm×11.6cm,再次通过电话联系到了夏景林教授。

此时,作为我院党委书记和抗疫领导小组组长的夏景林教授,正夜以继日奋战、带领全院干部职工全力以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病人及其家属的信任令他深感肩头重托,他建议病人立即至我院接受救治。

经过严格的术前诊断、评估、新冠肺炎排查后,王先生入住到我院介入科。夏教授精心组织多学科讨论,复查肝脏磁共振见巨块型肿瘤11.2cm×11.6cm,无手术切除可能,决定再一次施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3月13日,夏景林教授为王先生施行第3次介入治疗,患者肝动脉局部明显狭窄,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夏景林教授娴熟完成介入手术,术后患者无明显不适,术后第3天顺利出院。

夏景林教授从事肝癌诊疗28年,在长期临床工作中,积累了大量超越诊疗常规、救治高风险患者的经验。介入治疗在X光的引导下,向动脉腔内插入一根细软的导管,通过导管向肝癌内注入化疗药和碘油,用来“毒死”和“饿死”肝癌。但由于肝癌患者晚期或终末期在很多书中被认为不能做介入治疗,使得部分治疗人员只能对病人望而却步。夏景林教授敢于“勇闯禁区”,让许多几近被肝癌判死刑的患者绝处逢生。他多次表示,肝癌的介入治疗要基于科学实践,挑战“教科书中的医学禁忌”、“专家口中的无力回天”。在夏教授的眼中,“安全、经济、有效”是衡量肿瘤治疗的终极标准,也就是说临床医生应该考虑以最小的经济代价、最安全的治疗方法,使病人的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延长。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是肿瘤治疗的硬道理,也是夏教授过去三十多年潜心研究改良介入治疗,与肝癌这个“死神”不断战斗的最大动力。

在迎战“疫情”的特殊时刻,夏景林书记肩负着医院抗疫领导小组组长和恢复安全生产的双重重任。王先生此次求医经历,也是我院医疗工作安全有序复工的一个生动缩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