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医”线丨站完最后一道岗,铸成最后一道墙――记ECMO团队










疫情期间,我院作为收治温州地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在这里每天都上演着一场场与死神的博弈。医院的重症隔离病房,就是疫情中最后一道岗,在这个特殊的岗位,有一群白衣天使还在和新冠病毒进行搏斗,日夜守护着最危重的患者,他们就是我院ECMO团队。
ECMO俗称体外膜肺氧合,简称人工肺,是一种医疗急救技术设备,可以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进行长时间心肺支持,为危重症的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是目前针对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最核心的支持手段。ECMO技术主要应用于各种原因的心脏骤停,急性严重心力衰竭,急性严重呼吸衰竭,各种严重威胁呼吸循环功能的疾病,是疫情中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一项重要的技术。
我院一直从事ECMO相关工作的医护人员,自发的形成了一个团队,其中包括心脏内外科、麻醉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及重症监护的医护们,他们承担了医院里所有的ECMO植入和维护工作。其中,心脏外科副主任王珏、麻醉科副主任吴辉、体外循环组李丽伶是团队中的核心人员。
疫情初期,他们通过武汉危重症患者病历及结合经验判断,需要进行充分的ECMO植入治疗准备工作。为此,早在2月3日,他们就建立了医院的“新冠肺炎患者ECMO植入预案”,并主动申请到疫情防控一线工作。
2月23日,部分患者病情突然加重,氧合难以维持,处于严重缺氧状态,并严重影响到血压和心脏功能,经过专家组讨论,ECMO植入刻不容缓。接到医院的紧急通知,王珏、吴辉和李丽伶迅速集结,10分钟后人员到齐,一切按照预定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着。预充管路,设备调试,附件的传递等,大家争分夺秒奔跑着进入隔离病房。安装ECMO的过程都非常顺利,一般都在10分钟内完成所有工作。
其中,一位老年患者血压一度掉到50mmHg,心率也明显下降到50次左右,氧饱和度降到50%以下,情况十分危急。三人小分队凭借默契的配合转眼间完成植入,当乌黑色的血流出患者体外,经过机器充分氧合的鲜红色的血液流入患者血管的时候,血压心率瞬间恢复正常,同时大家也长舒一口气,就这样从死神手中挽救了一条宝贵的生命。
ECMO植入的术后看护是一门大学问,因为患者的心脏和肺的功能全部都仰仗体外机器的维持,容不得半点马虎。给氧的流量、浓度,机器的转速流量等都需要非常小心的调定。因此需要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负责监护工作,由230病区(CCU)护士长谢强丽率领的团队则承担了这项艰巨的任务。每天早上,团队成员都要针对每一个患者的病情展开认真的讨论,晚上又要开视频会议,就一天来各个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汇总,针对具体的细节进行修正。
在近两周的工作中,护士们轮番上阵,医师们也是不眠不休,由于患者病情不断在变化,负责管理工作的医护人员时刻保持着沟通和联系,经常是半夜每隔一小时就要被电话惊醒一次。但无论休息的如何,第二天大家打起精神穿着隔离服,查房,调整管道位置,进行各种工作。部分医护人员在脱离病房进行医学隔离后,仍经常在半夜惊醒。就在这样的状态下,经过10天的艰苦奋战,第一例ECMO患者终于成功撤机,大家的激动之情无以言表。
除了承担本院的ECMO抢救工作外,我院ECMO团队还经常到兄弟单位进行抢救和ECMO植入工作,曾先后到玉环和温州市级医院帮忙为危重患者植入ECMO并成功救治患者。近年来,我院ECMO团队共植入40多例患者,超过一半的患者得到好转出院。“抢救时间,抢救生命”是萦绕在我院ECMO团队每位队员心中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