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医”线丨狠抓危重症救治率!第二批5名患者出院!收治危重患者16天,好转率达76.5%!








“我非常幸运,可以在附一医得到这么好的照顾,感谢政府,感谢医院,感谢631和641病区所有的医务人员24小时不间断的照顾,你们真的辛苦了!” 今天下午,温医大附一院第二批5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患者张女士(化名)动情地说道。
据了解,收治危重病人以来(16天),我院收治的患者中,危重症和重症患者占了全市的80%以上,这些患者中危重症约占16%,重症约占84%,重症患者好转率76.5%(从重症转为普通型或轻症)。已经治愈出院的7位患者中,有4例为重症患者。
据医院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组长、党委书记夏景林教授介绍,我院作为浙江省和温州市重症患者定点、集中收治医院,在疫情防控中,根据温州地区的疫情特点,采取“下沉和上通”进行科学施治。“我们通过派专家下乡或网络诊疗等形式,排摸县市区的重危病人,并对重危病人采取‘一人一专家,一日两会诊’、专家24小时值班制度、每日两次多学科专家讨论等创新措施,将救治方案细化再细化,把区域内重危病人的发现和救治工作前移。”夏景林说。
同时,根据一线救治经验,医院形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标准的救治方案,并依托城市医联体指导全温州市(区、县)以及宁波、台州等地救治工作。另一方面,医院利用专家优势,及时制定《温州医科大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专家观点》,较早提出CT检查在新冠肺炎诊断中的意义。
此外,专家团队还在第一时间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特征分析及流行规律研究,通过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流行病资料,建立数据库,挖掘温州确诊病人传播发病的危险因素,初步选定分析发病趋势的预测指标并建立疫情预警预测指标进行每日监测与分析,为温州市疫情防控策略与方案制定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与此同时,医院积极响应号召,共派出14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和市第六人民医院,均取得较好成绩。
患者情况介绍
患者一,今年49岁,在天津工作,28日左右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并于1月30日曾乘坐动车由天津回至乐清。随后去医院查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呈阳性,CT提示两肺感染性病灶,考虑为重症。2月4日,因病程进展明显,经专家会诊后由当地医院转入我院接受进一步治疗。仅仅十天不到,就从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患者二,今年49岁,曾于1月20日接触过路经武汉的亲戚。25日左右出现发热,伴胃寒、流涕鼻塞、腹泻,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呈阳性,CT提示两肺感染。2月4日,因肺部感染较前有进展,请我院专家会诊后考虑重症,转入我院接受治疗。
患者三,今年48岁,1月20日从武汉回温。21日出现发热、咳嗽、咽痛,伴肌肉酸痛、乏力,活动时呼吸急促,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呈阳性,CT提示两肺多发感染。29日复查CT提示“病灶有所增多”,请我院专家会诊后考虑重症,转入我院。
患四,今年39岁,在武汉工作。1月20日从武汉回温,15日曾接触确诊患者。21日出现咳嗽,伴鼻塞流涕,27日出现发热,伴轻微咽痛,CT提示“两下肺散在磨玻璃影,病毒性肺炎不能除外”。入住我院隔离病房后,查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查阳性,“新冠肺炎”诊断明确。
患者五,今年50岁,1月29日左右出现发热,伴有咽痛、咳嗽、咳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呈阳性,胸部CT两肺多发渗出病变。31日入住我院隔离病房后查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查阳性,“新冠肺炎” 诊断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