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抗疫“医”线丨巾帼不让须眉,“使命当前,有召必回!”

作者:陈成帷,王逸然 摄影: 编辑日期:2020-02-05 来源:骨科、医学工程处 浏览数:3035

她们是孝顺的女儿,是温柔的妈妈,是可亲可爱的医护人员。当疫情来临时,她们毫不犹豫,冲锋在前,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巾帼不让须眉,“使命当前,有召必回!”这是她们的柔情,也是她们的坚守……

“隔离病房是一个战场,而我是属于这里的战士,这是我的责任”。

“医院隔离病房急需一线医护人员的支援”,刚下发热门诊的感染科主治医师朱碧红结束了一天繁忙而劳累的工作,正准备回家好好休息,突然接到了科室领导的电话。“好的,我去吧,主任”,她第一时间接下了这个任务。

有着10多年工作经验的感染科医生朱碧红,家中有两位年迈退休的父母,父亲常年肺气肿,母亲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减退,身体都不太好。


“平日工作繁忙,今年春节本来想好好陪陪自己年迈的父母过年的”,朱碧红医生说道。春节前夕,武汉疫情向全国蔓延,温州的确诊和疑似病例也在不断增多,一线工作的劳累让父母感到担忧。“你不害怕吗?”“不怕,因为我是医生,因为这是职责所在,因为这是专属于我们的战场”,朱碧红的语气很坚定,父亲和母亲拗不过女儿,叮嘱她一定注意自身安全,并决定全力支持女儿去一线支援的决定。

由于临近春节,人员紧缺,隔离病房工作量非常大。查房,医嘱,病历文书工作以及咽拭子采样送检等工作让她忙得不可开交。除了身体上的劳累,还要应对精神压力,日常对患者的心理安抚工作也占据了工作的一块不小的时间。

“常规工作时间根本完成不了病房里的任务,1天工作12小时以上,加班加点几乎是工作的常态”。鉴于特殊的工作性质,需要穿隔离衣,带口罩帽子眼罩全身无死角防护,为了节省,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已经成为常态。虽然有专人负责送上热饭,但她从未按时吃上过一顿饭,每次吃饭都已经是冷菜冷饭。“隔离病房一个战场,而我是属于这里的战士,这是我的责任”。朱碧红的声音中难掩疲惫,但依然带着坚定的自信。

“我希望能代表科室作为第一批志愿者进入隔离病房支援!”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神经内二科住院医师王璐茜,在疫情较早时期就跟武汉的同学进行了交流,虽然对疫情有一定的了解,但毕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个全新出现的疾病,所有人对它的认识都是有限的,很多东西都是未知数。

作为一名年轻医生,王璐茜克服内心的恐惧,以乐观的心态、专业的素养,主动申请加入到抗击新冠肺炎第一线。“一想到我们医院作为定点医院,感染病房的压力很大,需要其他科室的支援,并且我相信,一切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29岁的她毅然提交了申请,向组织提出“我希望能代表我们神经内二科作为第一批志愿者进入隔离病房支援!”年轻、身体素质佳、专业能力过硬。最终,她如愿进入隔离病房,去帮助更多的病患。对于王璐茜的决定,家人尽管有些担心,但还是尊重她的决定,临行前,他们再三嘱咐她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

正式进入到隔离病房,王璐茜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负责疑似病例的筛查。“工作量比想象中要大,我们的排查工作很细致,穿着防护服查房、取标本对体力的消耗也比较大。”王璐茜如是说,医护人员和普通民众是拧成一股绳的战友,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医生做好科普、引导民众正确对待疫情,而民众们积极了解相关知识、配合做好自我隔离和自我防护,是战胜此次疫情的不二方法。

尽管人在隔离病房工作,但是她感觉到自己和外界的联系却更紧密了。一方面,她很关心社会群众是否做好了自我隔离的工作、是否有效切断了疾病的传播途径。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包括她的很多朋友们都很关心疫情的发展,也关注着医护人员的防护设备是否足够。王璐茜再三表示,在疫情彻底得到控制前,不要掉以轻心,少出门,戴好口罩,坚持住。同时,她也始终相信如今冷清的街道,一定会恢复往日的热闹与喧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