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开启学术盛宴,三大论坛激发头脑风暴

作者:耿武军,陈苑莹 摄影: 编辑日期:2019-12-03 来源:学科规划与科技处、宣传处 浏览数:3866

11月30日,是温医大附一院百年华诞的好日子,3000余名嘉宾代表和温医大附一院职工一起见证了这一刻的幸福与自豪。

当天,三场精彩纷呈的学术论坛活动分别在温州医科大学茶山校区旭光厅和温医大附一院学术报告厅举行。多位专家大咖围绕各自领域的前沿话题、最新理念、创新技术等进行主题演讲,带来了一场场学术的饕餮盛宴!

院士论坛:开启“最强大脑”医学盛宴

旭光厅内人气爆棚,可容纳500人的座位坐满了嘉宾、医务工作者和医科大学学生,他们希望可以听听院士们探讨行业大势,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论坛由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兼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诸葛启钏主持。

心脏病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义汉做了主题为《中国疾病防治研究:机遇与挑战》的演讲。在他看来,我国医学发展迅猛,立于世界强手之林,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包括:疾病防治关口后移,疾病防治研究偏离重大的科学问题,基础与临床部分脱节,很少有自己的特色与高地,思路局限徘徊在经典理论中等。

如何突破这些局限?陈院士认为,要从一级预防研究、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研发、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探寻、医疗器械的国产化等方面探寻突破。陈院士以他主攻的心血管疾病举例,中国几乎没有一项原创的心血管疾病方面的药物,几乎依靠进口,这与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相当不匹配,也直接造成了看病贵。“新药研发道路漫长,最关键是前期基础研究,我们可以,并有能力做这方面的工作。”

“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有2.9亿人。”陈院士语重心长地说,心血管疾病成了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所以要高度重视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现在,生物起搏器、心脏再生、心肌补丁等前沿医学的不断发展,让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对于未来中国疾病防治研究,陈院士也提出了“立足基础,面向临床,面向转化,面向应用”的目标定位。他认为,科学没有大小之分,重要的是找到重大科学问题,围绕重大科学问题的独立性研究依然是主流。基础研究是永恒的源头活水,要踏踏实实地做好基础研究。

随后,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马修・布朗做了主旨为《基因组学及其基本情况及应用前景》的演讲。他表示,基因组学在医疗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费用也在逐渐降低,逐渐能被人们所接受。

马修・布朗院士认为,基因组学将会在近10到20年间彻底改变现有医疗模式。不仅对罕见病的诊断治疗会因基因组学有很大的获益,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也有可能因基因组学的推动找到新的治疗方法。随着基因组学研究应用越来越广泛,会给临床带来潜在的获益。尤其是中国因人口基数大,在基因组学方面有巨大的需求,未来会有非常大的机遇。

医学人文论坛:医者要有一颗温情的心

11月30日下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院100周年系列活动之医学人文论坛在温医大附一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姚志彬,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教授杨秉辉,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波等三位专家,向现场观众分享了他们对医学人文的认识和体验。论坛由温州医科大学医学人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刘燕楠教授主持。

杨秉辉以《医学的人文精神与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为题,与现场的医务工作者探讨了为何在行医过程中要注重人文精神。他认为,医学起源于对人的关怀,所以医学是科学的、也是人文的。

杨秉辉曾担任中山医院院长达20年,有非常丰富的临床医疗经验,同时也对当今的医患关系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临床医疗工作中人文精神的欠缺,是当今医患关系“失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

真正和谐的医患关系,应该是医师尽其职责并充分考虑患者的立场,给予患者较多的决定权,并帮助患者实现这些权利;而患者则应该对医生充分尊重,信任医师,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托付给医师。”

杨秉辉表示,医学的人文精神应该贯穿于医生的言行举止之中、医生的医疗行为之中,因此对医生的文化、道德、审美修养及社会适应等诸多方面有更高于一般人的要求。

姚志彬和陈波则分别带来《让人文照亮医学》和《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前者为现场的医务工作者上了一堂“艺术课”,后者则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堂极致“烧脑”的思维训练课,系统阐释了批判性思维如何养成。

姚志彬认为,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养,需要医务工作者提升文化知识、艺术修养和文化品味。“无论医学如何进步,人道、人性的光芒永远是医学救助的价值归依。我们要有一颗不断进取向上的心,一颗充满脉脉温情的心。”

科技驱动新型医疗发展论坛:展望科技赋能医疗未来

新型医疗发展的方向在何处?下午举行的“科技驱动新型医疗发展论坛”或可管中窥豹。五位分别来自高校、医院、创新机构的杰出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解答了关于科技医疗的期待和挑战。论坛由温医大附一院副院长陈成水主持。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临床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向东带来了《临床跨组学的应用机遇》的主题演讲。“临床跨组学是新兴的学科,在多组学和跨组学的发展中,要站在科研的前沿,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在他看来,临床跨组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整合了临床表型组学和分子多组学,深度挖掘临床表型与分子表达的交叉和相关意义,对于进一步了解疾病的分子机理,从而改善治疗及预后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临床及科研领域发展前景广阔。

在《心脑大数据与转化医学》的主题演讲中,国家眼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永通过海量的高质量生物医学数据,使生命科学向数据密集型研究范式转化,促进生命科学与医学、数理科学的多学科融合。“我们中国的医院有这么大的门诊量,要利用好大数据。”

人工智能遇到精准医疗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哈佛大学医学院年轻科学家潘有东在肿瘤角度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各个阶段的应用。未来,可以将血液、样本、组织、医学影像或病历通过生物技术检测手段,将获取到的生物信息给机器学习,机器通过深度神经网络的学习,再应用到诊断到治疗过程中的一个过程。“除了用算法来分析疾病,还可以预测病人有哪方面的可能性突变。”

器官移植作为外科的“象牙塔”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关注,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陈忠华,通过一系列的故事,为在座的参会人员讲述了器官移植的三波浪潮。从五名受捐者“一个人的篮球队”公益广告、普利策新闻奖照片,到分享自己的手术故事,阐述了器官捐献的挑战不仅来自医学上,还来自法律、道德、伦理。

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420万例,死于癌症的高达281万例。上海市细胞免疫治疗质量管理与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宗海带来的“CAR-T细胞可能是治愈肿瘤的最佳手段”的分享令癌症治疗看到了新的希望。他介绍,肿瘤细胞逃逸免疫系统尤其是T淋巴细胞的识别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CAR-T细胞是通过CAR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从而使T淋巴细胞具有精准识别并消灭肿瘤的能力。“我们热切期待各项CAR-T产品的注册临床试验顺利推进,尽早实现商业化生产,实现挽救患者、科创济世的愿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