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温州商报】“方舱里有最暖心的光亮”!浙江第五援沪医疗队区域首批出院200多名患者

作者:李杨慈 摄影: 编辑日期:2022-04-19 来源: 浏览数:907

“方舱里有最暖心的光亮,感谢你们对我们的照顾,我们回家了!”4月12日上午10点,上海临港方舱医院,200多名符合出院标准的患者迎来期待已久的时刻,成为浙江第五援沪医疗队区域首批出院患者。

“我们这支医疗队由151名队员组成,队员包括温医大附一院、温医大附二院、省肿瘤医院和舟山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主要承担方舱医院医疗救治和参与三大血透中心的血液透析。”医疗队领队、温医大附一院副院长吴高俊介绍,上海临港方舱医院4月6日投用,已收治约1.3万名患者。他们这支队伍负责544张床位,收治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虽然是临时组建的队伍,但大家的心很齐,团结合作、有序高效运转。4月7日,544张床位顺利收满患者。

在方舱,医疗队员们除了密切监测所有患者病情变化,防止年龄偏大的高风险人群发生疾病进展外,还要管人管服务管生活。

“需要帮忙,侬叫我……”看着医护人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忙碌穿梭在病人中,本该被照顾的病人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为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吴高俊提出成立志愿者服务队的倡议。消息一出,由58名患者组成的志愿队很快就成立了。


“这几天,大家都在努力将医院营造出大家庭的氛围。”温医大附一院护理部副主任王红霞介绍,刚进来时,大家焦虑不安。经过各方努力,大家心态逐渐好起来。尤其是58名志愿者给予医护人员极大的帮助,每天他们会帮忙维持核酸采样秩序、分发餐食、带领患者锻炼等。在志愿服务队的协助下,临港方舱医院的生活变得井然有序、丰富多彩。

测体温、发药、送饭……4月9日,7岁的小朋友画下大白的一天,赠送给照料她的临港方舱医院护理组组长。几个简单的画面把病人和医护人员的一天展现得淋漓尽致,传递了患者对大白们的感激之情。


“只要有烦恼,就来看一看我吧!”为了病友们的心理健康,4月11日,第五医疗队临时党支部特别准备“心情树洞”箱,在这里病友们可以随时倾诉心情。医护人员会根据大家的情况,安排专业的心理医生给予答疑。“很多患者来到陌生的环境,肯定会焦虑不安,心情树洞箱可以成为他们发泄情绪的窗口。”王红霞介绍,在对患者开展对症治疗、生活护理的同时,医疗队注重辅以心理安慰和精神鼓励。

“感谢你们没日没夜的付出和照顾。”昨天,得知自己符合出院标准后,一名59岁患者喜极而泣,向医务人员鞠躬感谢。送走第一批出院患者后,医疗队的工作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队员日记:一句“需要帮忙,侬叫我”让我鼻子酸了

4月7日,温医大附一院牵头的浙江医疗队五队正式入驻上海一处方舱医院并开始收治病人。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方舱工作。

下午2点,正是太阳最毒辣的时候,但是怕夜里冷,我纠结半天还是穿上了加绒冲锋衣。坐在开往方舱的大巴车上,N95口罩紧贴我的脸庞,在密闭的车厢内我感觉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口唇、手心等身体各处冒出来,仿佛要将那股重压宣泄出来。不知道是谁开了头,“浙江医疗队五队,加油”,顿时车里应和起此起彼伏的“加油”。

“加油”这两字似乎有种莫名的力量,在声声呐喊中我平静了许多。随后,护士长郑芝老师在车上进行任务分配,她再三强调自身防护的重要性。

到了方舱,凉爽的风终于吹走了生理上的燥热。我们快速换好防护服,经过院感老师仔细检查后,陆续进入到方舱。大家小心翼翼地迈步行走,生怕把脚上的鞋套磨破,带队的李医生都禁不住打趣道,“这下大家都要变成大家闺秀了。”

开始工作了,我们逐一核对患者的信息,分发手表带,同时询问患者情况,原本简单的工作因为穿着防护服的原因显得笨重了很多。让我没想到的是,本该被我们照顾的病人会主动问我们是否要提供帮助,分发餐食时也有上海阿姨积极帮忙维持秩序。流淌在方舱中每份善意,都让我深有感触。说句实话,在工作中我时不时会觉得鼻子发酸,不仅是因为消毒药水的刺激,而是因为看到方舱内小朋友上网课时展现出来的认真态度,穿梭在病人中,时不时听到几句简单真切的“需要帮忙,侬叫我”,“谢谢你”,瞬间就破防了,鼻子也跟着酸了。

结束工作回到酒店已经是凌晨了。对住所进行消杀后,我躺下休息,伴随消毒药水特有的气味,快速进入了梦乡。

-----浙江第五医疗队护理四组 (温医大附一院神经外科护士)谢秀秀


原文链接: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18832441_82545_wzsb.html?app=1&source=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