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信息化带来服务模式创新 医疗质量与效率如何双提升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将推进 医 学 技 术 创新 、健全医院运营管理体系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等。在海量数据驱动下,医院医疗效率和医疗质量将 发 生 哪 些 变化?医疗效率与医疗质量如何实现双提升?
本期 ,编辑部邀请几位医院管理者分享各自医院的探 索 、成效,以及下一步的思考。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张纯武:
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
信息化为医疗健康行业带来无限可能,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兼顾医疗效率与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者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外部政策和内部精细化管理的双重压力下,多措并举,持续改进,补齐内部运营管理的短板和弱项,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
自主开发系统
支持运营数据分析
医院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智慧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年来,深耕内部精细化运营管理,依托医院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信息团队成员具有强大的研发能力,自行开发的医院信息系统支持运营数据的统计、分析、评价、监控等。医院不断加强信息系统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数据的协同共享及临床与管理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加强运营管理信息集成平台建设,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构建运营管理决策系统,为运营数据分析展示和运营决策模型构建提供依据。
如,为促进合理用药相关政策有效落地,医院开发了药占比动态监管系统,医院不同层级管理者可被授权实时查询不同科室或不同医生的药占比情况,使内部管理更加精准有效。
设专职运营管理员
关注专科运营
早在2011年,医院就成立了单独的运营管理部门,在全院范围内选拔优秀的临床医师、护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组成专职的运营管理员队伍,系统地接受质量管理、流程管理、成本分析、病种分析等专业知识培训,合格后再上岗。专职运营管理员关注全院及临床各专科运营情况,每月撰写全院及各专科运营分析报告,统计运营数据供科主任参考,督促科主任动态掌握年度目标阶段性完成情况,定期指导,提升运营效益。同时,让医院领导全面了解医院运营状况,知晓战略目标完成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对医院人、财、物、技术、空间、设施等核心资源进行科学配置、精细管理和有效使用。通过数据支撑,促进决策更加精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用好绩效工具
找准平衡点
立足精细化管理要求,贯彻质量与效率并重的理念,医院以临床科主任年度目标考核为抓手,将医院战略规划层层落实,稳步推行“一科一策”的目标管理理念。针对不同的临床专科,逐科制定目标考核内容,以医疗质量和医疗效率为主要维度,同时纳入教学、科研、人才建设、满意度等指标。每年年初,与科主任签订目标考核责任书,年终根据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赋分排名,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档次,并与全科室医务人员年终绩效奖金发放额度直接挂钩,成为医院兼顾医疗效率与医疗质量的有效抓手。
医院成功构建了以相对价值比率评估系统为基础的多维月度绩效评价体系,借助科学严谨的核算工具,将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技术难易程度、成本控制等考核指标进行量化,根据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时所消耗的资源成本来客观地测定费用,将员工收入与疾病诊治相联系,与药品和设备检查脱钩,将医务人员的工作价值以最直观、简约的方式体现在具体的诊疗项目中。以工作量核算为基础的绩效方案激发了员工积极性,医院医疗效率稳中有升,医疗质量也得到了保障。
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医院院长孙杰:
建“智慧大脑”实现三方共赢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医院围绕“院、医、患”三方共赢这一核心目标,以智慧变革驱动提质、增效、扩容,努力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扩展服务端提升医疗效率和温度围绕患者体验,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医院在多方面进行探索。
例如,在患者就诊时间上做减法。推出多途径分时段精准预约挂号,全号源时段精确到10分钟以内,患者按预约可即到即看。分时段检查预约,为有多项检查的患者做出最省时、最合理的检查安排。 “云影像”、电子病历、一码就诊、扫码支付等,进一步帮助患者减环节、减时间,并实现“一个手机走遍医院”。
在就医体验上做加法。推行就诊前交互式预问诊系统,实现候诊即就诊。建立电子病历与共享健康档案,既减少重复检查检验,又让医生能掌握更全面的信息。创新实施“一键复诊”发起功能,患者收到检验检查报告时,可一键向初诊医生发起线上问诊。检查提醒、自助订餐、自助结算、病历查询等让患者更安心。
在资源获得上做乘法。建立基于互联网医院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多学科诊疗平台,在线上“预问诊”、完善相关检查后,由团队秘书为其量身定制线下多学科团队,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得到最全面的诊疗。全面推广远程医疗、网约护理、融媒体健康教育矩阵等,让老百姓直观感受到优质医疗资源的触手可及。
减负医护端
释放临床服务潜能
通过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进一步为临床增“智慧”、减负担,将医护人员还给患者。
推行关键任务管理法。根据患者诊治进程,实时生成并推送临床计划、护理宣教、导管评估、病历质控、危急值处理等工作任务,实施清单式跟进,全面提升医疗行为的规范性,有效控制差错发生,帮助年轻医生成长。
探索多因素综合辅助决策。如医学影像辅助决策、基于三维成像的外科高难度手术方案规划、与临床信息系统无缝集成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等,将更多的临床经验与大数据深度整合,给出针对性辅助诊断、诊疗建议、合理性判断,适用于医疗工作各场景。
强化医护助理式服务。为临床提供病历查询、临床指南与药品说明使用查询等服务,预置单病种控制、病历质控、合理用药评价等功能,为临床提供建议、提醒、报警、计算、预测等。通过电脑、移动推车、PDA、智慧大屏、手机等,建立跨平台、多终端的临床协同应用体系,确保医护人员不受时空限制、全面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及诊疗关键行为。
深耕治理端
探索运行最优解法
高质量与高效率兼顾,是现代医院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的最好成效。医院以此为目标,建立了基于电子病历的质量监管平台。自2010 年推行电子病历系统以来,医院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付费+考核”密切相关的病历首页质控和以DRG 为抓手的决策分析系统,实现诊疗逻辑的自动核查,同时确保关键诊疗信息不遗漏,协助临床更精准进组。
此外,医院还建立了零盲点管理评价系统。利用临床信息系统,建立门诊就诊、合理用药、日间手术、住院手术、麻醉管理等覆盖医疗全过程的闭环管理流程,通过系统数据实施质量与效率监管,强化对全院资源利用与效应的监管、评价,以此优化医院床位、人力、设备等资源配置。
借助大数据,综合分析疾病疑难复杂程度、时间指数、费用指数等,将学科能力全面“可视化”,通过差异指标溯源, “倒逼”学科、个人查找质量服务的短板,发起持质量改进专题项目 。 以2020年为例,医院先后实施持续质量改进项目78项。
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杨国庆:
深度融合带来更大空间
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医院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智慧化管理的决定性因素,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给医院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2018年,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启动基于智慧医院的数据平台建设;2019 年 8 月,正式获批互联网医院,是四川省第二家互联网医院,目前已实现结构化电子病历上线,通过国家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四级甲等测评。
为服务提速
遂宁市中心医院着力打造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利用信息技术,让患者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2018年4月,开始筹备互联网医院建设;2019年9月,智慧医院 2.0 版正式上线;2019 年11 月,推出电子处方流转服务平台,是四川省第一家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完成电子处方流转的医院。
基于互联网医院平台,医院推出多项服务,如在线问诊、病案复印在线预约和快递服务等。数据显示,医院的网络预约诊疗率从互联网医院建设起步阶段的 29%增长至目前的 65%以上。
医院还推出远程诊疗,通过多点远程网络会诊、远程多学科诊疗等方式,使基层群众不出村、镇、县,就可以得到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
为医生赋能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遂宁市中心医院将着力点放在医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上,破除“懂医疗技术不懂信息技术,懂信息技术但不懂医疗技术”造成的壁垒。
2020年,由医院信息中心牵头,在全院业务及管理部门内成立了信息技术骨干团队。每个业务单元选派1名熟悉计算机操作的人员,通过对他们的培训,摸清医疗需求,给出信息技术方案,开启了“自有信息化,自主信息化”之路。在2020版电子病历上线培训过程中,这些信息技术骨干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融合带来的是赋能。在互联网时代,医生拥有的技能越多,能力就越强。
为管理增效
在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的过程中,遂宁市中心医院也在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2018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与遂宁市中心医院共同建设运营国科健康医疗大数据遂宁研究中心。
2019年4月,医院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展脑卒中AI辅助诊断系统研究。通过计算机辅助诊断,改变影像诊断流程,提高影像诊断效率及准确率,脑卒中 AI 辅助诊断系统对脑卒中分类诊断的准确率(定性)达到了98%。在脑卒中病灶体积定量估测中,脑卒中 AI 辅助诊断系统与CT设备可重复性高,体现了脑卒中 AI 辅助诊断系统在容积测量上的优势。此外,系统在导入图像后一分钟内,可自动出具报告,比常规的一线医师出具报告时间缩短了近10分钟。
2021年5月,医院正式上线智慧物资管理系统,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大数据分析挖掘等信息技术为工具,对医疗物资进行集中智能化管理,做到了医院物资管理全覆盖、全流程可追溯、物资消耗实时呈现的精细化管理。在物资使用上,实现了同一时间节点“入库、出库、扫码计费”同时发生,物资管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财务“零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