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晚报】快收藏!我市生长发育专家看这里







日前,温州各大内分泌和生长发育门诊迎来了就诊高峰。
为了帮助广大家长和孩子能根据自己的时间以及孩子的特点,更方便地找到适合的生长发育医生,本报记者特别搜罗了目前我市各大医院坐诊内分泌和生长发育专科门诊的儿科医生,推出“温州版生长发育专家不完全名单”。
注:各位医生的具体门诊时间,请关注各大医院微信公众号进行查看、预约。
我市各大医院生长发育部分专家名单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微信公众号: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池美珠
儿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发育行为学组副组长、温州市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儿科学组组长。
金茜茜
儿童保健科医生,医学硕士。擅长儿童生长发育、营养不良、肥胖、性早熟、身材矮小等疾病的诊治。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
微信公众号:温医附二院就医助手
单小鸥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中华儿科学会罕见病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罕见病学组常委、温州市医学会内分泌学组委员。
金献江
副主任医师、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助理;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内分泌学组委员、温州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
卢一丽
副主任医师,硕士,浙江省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十八届委员会罕见病青年学组委员、温州市内分泌学会秘书。
罗越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儿童内分泌疾病临床诊治工作10余年;浙江省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温州市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内分泌学组委员。
温州市中心医院
微信公众号:温州市中心医院就医助手
郑靖阳
副主任医师新生儿科副主任兼普儿科副主任,医学硕士;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临床遗传学组委员、温州医科大学临床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温州医学会儿科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委员。
陈清
主任医师,新生儿科副主任,儿科学硕士;毕业于浙大医学系,先后在省儿保和上海复旦儿童医院进修,曾赴意大利安科纳联合大学妇儿医院、英国奥尔赫儿童医院进修内分泌。
林锋
毕业于温州医学院临床儿科系,硕士学位,主治医师;温州市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组成员;先后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进修学习。
温州市人民医院、温州市妇女儿童医院
微信公众号:温州市人民医院
张宇
大儿科主任、儿保科主任;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委员会委员、温州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
吴安乐
儿科副主任医师,硕士;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会青年委员、温州医学会儿科内分泌遗传学组委员;曾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内分泌科进修学习。
夏雅
儿科主治医师,2009年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5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儿童内分泌科进修。
温州市中医院
微信公众号:温州市中医院移动服务平台
唐伟东
儿科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近二十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委员、温州市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何佩佩
儿科主治医师,从事中医儿科工作10余年;温州市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正在上海曙光医院儿科性早熟专科进修学习。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微信公众号:温州市中西医就医助手
苏卫东
儿科主任医师,兼职教授,温州市重点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负责人;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黄育丹
儿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儿科系,从事儿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在儿童保健、生长发育、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救治、新生儿重症监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王清清
儿科副主任医师,硕士;温州科技专家库专家成员,温州卫生系统双鹰人才培养;曾先后在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进修学习。
黄欢欢
儿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浙江省温州医科大学;曾在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进修;2018年至2019年援川医疗。
一年有17多万名温州娃来看生长发育――
“长高”门诊一号难求,这些误区家长一定要看
暑期,我市各大医院内分泌和生长发育门诊迎来就诊高峰,不少专家更是一号难求。记者近日从我市各大医院儿科了解到,去年生长发育门诊量总人数达17万人次,其中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的生长发育门诊量高达10万人次;暑期2个月的门诊量占了全年的三分之一。
医生忙得连轴转
走进位于学院路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只见候诊大厅坐满了家长和孩子。
为了能顺利抢到专家号,不少家长更是使出各种绝招。“这里的专家号太难约了,网上都是秒抢的。”带着10岁儿子候诊的黄女士告诉记者,她在网上约了很久约不到,她听一位朋友介绍,起了一大早,早上6点赶到医院排队,终于挂到了现场号。
另一边,坐诊的医生也都在连轴转。“自从进入暑假后,我们科室的医生都忙得连口水也喝不上,我自己的门诊每天差不多要看150号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儿童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主任医师单小鸥介绍,以前生长发育门诊还有淡旺季,现在是淡季不淡,寒暑期更忙。“平时的周六是一周中的就诊高峰,而寒暑假门诊天天像周六”。目前每周一至周六,他们的生长发育门诊每天安排了4~5位医生;在暑期的周六,可谓是高峰中的高峰,他们更是集中力量,安排了6~7位医生坐门诊。
“我有一天上午门诊20个预约号,被加号到45个。”温州市中心医院普儿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郑靖阳告诉记者,从暑假开始至今,他们的生长发育门诊量已达1700人次,医生加班成为常态,一般上午要看到13时,下午看到18时。
家长患上“身高焦虑”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身高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苏卫东介绍,家长对孩子的身高期望是女孩要1.65米以上,男孩要1.8米以上,在这样的期望下,往往有不少家长有了“身高焦虑”。
“其实家长对孩子身高的关注,不仅仅从孩子发育启动开始,而是要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开始干预。”苏卫东介绍,孩子的身高,在出生第一年增长最快,约长25厘米;第二年增长10~12厘米;3岁以后到青春期前,年增长为5~7厘米。孩子如果免疫力低下,经常生病,如患湿疹、过敏性鼻炎、哮喘、腹泻的,会影响生长发育,从而影响到孩子的身高。
针对目前比较常见的性早熟,年龄也是越来越提前。苏卫东介绍,门诊中碰到不少5~6岁的孩子出现中枢性性早熟,即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提前启动,女孩在8岁以前乳房发育,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睾丸增大。在这部分孩子中,小胖墩最为多见。
警惕快速进展型青春期
有一种生长发育现象叫“快速进展型青春期”,近年来越来越多见。
近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池美珠碰到一名患“快速进展型青春期”的9周岁女孩。去年这孩子来测骨龄,提示是8周岁,与她的实际年龄相符;没想到仅一年时间,今年测骨龄提示已是10周岁多,一年时间就骨龄就“老”了2岁,但身高增长并不理想。
池美珠介绍,所谓快速进展型青春期,指有部分孩子虽然是在界定的年龄后才开始出现青春期性发育,但性发育进程迅速,从一个发育分期进展到下一个发育分期的时间较短(<6个月)。快速进展型青春期的孩子骨骺成熟迅速、骨龄快速进展,短时间内出现骨龄明显超过实际年龄,生长期缩短,由于骨骺过早闭合影响最终成年身高。
在这里,池美珠提醒家长,孩子进入青春期,应定期严密监测生长速率,性征发育和骨龄动态变化。青春期开始发育标志家长要认清,青春期开始发育的标志是女孩乳房增大、男孩睾丸增大,并不是家长以为的女孩来月经、男孩变声长胡子。若出现变声或月经初潮意味着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的末期。这个阶段大部分孩子的骨骼生长区(骨骺板)已经接近闭合,身高增长的空间已非常有限了。
打生长激素利大于弊
“不少家长怕打生长激素有副作用,拖着不打,等到骨骺闭合再来打就没有办法长高了。”温州市人民医院大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张宇介绍,最近碰到五六个这样的病例。其中有一名16岁男孩,五六年前就被诊断为矮小症,当得知需要打生长激素,家长就带着孩子东看西看,用了各种所谓的秘方,兜了一大圈,最终找到他这里要求打生长激素,但已经为时过晚,孩子的骨骺已经闭合,他的终身高仅1.6米。而这样的情况,在该科一年可以碰到300多例。
事实上,国外在上世纪80年代使用生长激素,我们国内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目前的安全性是比较确定的,所谓的“打了生长激素导致不孕不育”,是一种认识误区。
张宇提醒,确诊为矮小症的孩子,经医生评估后有使用生长激素的指征,并排除禁忌症,打生长激素是利大于弊。此外,即使有些孩子不缺生长激素,但由于生长激素的质量、结构以及分泌节律可能存在着问题,用生长激素治疗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晚睡会影响孩子身高
父亲有1.78米,母亲有1.65米,但儿子的最终身高却定格在1.65米,这是郑靖阳前不久碰到的一个病例。原来这对父母平时不在意孩子的身高及身体发育状况,过度关注孩子学习,今年中考,孩子也考上了理想的高中,却错过了身高干预的最佳时间。
“家长没有意识到生活习惯及压力也会影响孩子身高。”郑靖阳介绍,在保障身体健康、营养均衡的情况下,身高潜能的充分发挥,需要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制度和良好的情绪。不良的睡眠习惯如晚睡、睡眠不足都会影响身高的增长。人体的生长取决于脑垂体前叶分泌的生长激素,而生长激素主要在睡眠时分泌。因此,孩子的睡眠习惯不可轻视,不管是什么原因,不要让孩子熬夜;此外,孩子还需要充足的锻炼,运动后生长激素也会分泌增多,锻炼能增加新陈代谢,促进骨骼生长,又能增强机体的防病能力,减少疾病,并预防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