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温州】30年前,70岁以上老人不敢手术;如今,年龄不再是外科手术禁忌





近日,95岁高龄的胡阿婆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温医大附一院”)胃肠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哲京团队的精心治疗下顺利康复出院。这也是温医大附一院胃肠外科近10年来收治的年龄最大的病例。记者从该科了解到,近年来,在经手术治疗的患者中,7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六成以上,其中不乏8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高龄不再是动手术的禁忌条件。
陈哲京(右二)团队接收胡阿婆以及家属赠送的匾额
九旬老妪肚大如箩 多学科团队一路闯关
今年95岁的胡阿婆来自永嘉,因肠癌引起肠梗阻,梗阻时间长达1个多月。转诊到温医大附一院胃肠外科时,老人已经有一周没有进食了,肚大如箩,人瘦得皮包骨头。
“老人全身状况较差,表现为电解质紊乱、严重的贫血、心肺功能减退等。”陈哲京介绍,针对这样的情况,胃肠外科联合感染科、内分泌科、肾内科、心内科、营养科、麻醉科等多个学科共同讨论,制定了详尽的治疗方案,决定先为老人保守治疗:营养补液,调节电解质紊乱,胃肠解压……
一周后,等老人身体状况得到相应的改善后,经过细致周密的术前准备,陈哲京团队开始了手术。“高龄一直是外科的‘禁区’,主要是担心手术并发症及患者承受能力。”陈哲京介绍,手术过程艰难,由于老人的乙状结肠肿瘤巨大,导致肠腔狭窄,并侵犯了相邻的小肠和侧、后腹壁。整个手术历时3个多小时,切除乙状结肠部分小肠,并做了结肠造瘘。
真正比较考验团队的是术后并发症,由于老人年纪大,营养状况较差,术后易发生出血、感染、器官衰竭、吻合口瘘、胸腔积液、腹水、应急反应性精神病等并发症。在多学科团队的保驾护航下,陈哲京带领团队一路“闯关”,逐一击破各个并发症。
术后暖心护理 营养小组私人订制
哲京主任勇挑战……白衣护理照顾好,高危高龄得康复……”住院一个月后,胡阿婆顺利出院家属给陈哲京团队送来了一块由书法家撰写的独特的匾额以表示感谢。
陈哲京介绍,对于高龄老人来说,术后护理非常重要,“因为不放心,我们的护理团队就要多做一些,目的就是希望老人术后回家能有较好的生活质量。”该病区副护士长应??介绍,住院期间,老人出现了应急反应性精神病,表现为心情抑郁、说胡话、拒绝进食、闹着要回家等。为此,她每天都会多次去病房巡视,与老人及家属交流,给予暖心的心理护理;责任护士还会哄着老人,指导家属根据老人口味搭配饮食。她得知老人喜欢吃永嘉麦饼,经与营养科协商后,就让家属给老人吃一小块麦饼,让老人感受到家的味道。就这样老人一天天好了起来。
陈哲京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们的胃肠外科就率先成立了营养小组,为手术患者“私人订制”营养液;胃肠外科的医生还会定期坐诊营养门诊,指导患者如何饮食。
年龄已不是外科禁忌 多学科协助显魅力
记者了解到,随着进入老龄化社会,温州的高龄患者明显增多。近年来,多学科诊疗模式也使医院的诊疗水平有了快速提高,让越来越多的高龄患者得到了及时诊治。
根据温医大附一院胃肠外科的统计显示,该科每年胃肠肿瘤手术达1500例,大部分是65岁以上的患者;70岁以上患者占了六成多,其中不乏8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陈哲京介绍,30年前,70岁以上的患者很少接受手术,家属认为风险太大,往往放弃了手术机会;而如今,年龄已不是外科主要禁忌,就算是8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家属都会要求做手术,“这与医院着力提升综合水平,加强多学科协作是分不开的,这样才能真正让患者获益。”
陈哲京提醒,45岁以上人群应定期做胃肠镜检查;老人如果长期无故腹胀,需警惕肠梗阻;当出现便秘时,不要自行服用通便药物,以免贻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