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健康报】突出特色 推动医院错位发展

作者:杨金伟 摄影: 编辑日期:2020-12-31 来源: 浏览数:2979


夏景林
徐道亮
侯明晓
杨志平
都健
李继东
宋冰
李鲁平


近日,由健康报社、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主办的“2020城市医院大连峰会”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与会代表认为,要以特色学科、特色专业为突破点,带动医院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形成重点发展、多维整合、整体跃升的发展格局,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推动城市医院迈向发展新阶段。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 夏景林

开通云医院 提供更便捷服务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院开通云医院,方便市民在线申请核酸检测,并实现了无感就医、无感签到、无感支付,以及预约、实名制就诊、诊间支付、诊后付、诊间预约辅助检查、取药、快递、住院床旁结算等全流程智慧就诊。

我院还建立了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在急诊管理和预警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比如,根据一些简单的化验结果初步判断患者患病风险,做到早期干预、关口前移。在输血管理方面,实现申请、医嘱审核、血液定型、备血、出库、领血验收的闭环管理,在输血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进行监测。在超声检查方面,以人工智能代替手工方式。在急救方面,实时记录患者的各项指标,并可以传输到手机终端,医生能够随时了解患者病情。此外,我院还开发了智能办公系统,疫情期间又开发了手机智能点餐,减少了人员流动。

目前,我院自主研发了108个智能系统,拥有142项软件的著作权。


苏北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徐道亮

面向患者 打造服务新生态

1997年,我院信息化建设起步;2002年,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实施整体改造工程;2019年,构建了“六位一体”的预约诊疗服务体系。

在检查方面,我院实施当天检查当天出报告的举措,并且将门诊和病房加以区分。在预约床位方面,对病区床位资源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床位资源统一调度,患者集中预约入院。在手术方面,预约手术与手术申请单相融合,手术室排班系统根据预约时间及手术时长,合理安排手术资源。此外,我院构建了消息中心,预约检查、药品取送、取药导诊等消息精准推送;手术进程可以实时查询;构建患者满意度和投诉一体化系统,提升患者满意度。

我院互联网医院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围绕老百姓需求和基层医院需求,构建医联体业务联动的新型互联网医院。面向慢性病、常见病复诊患者,建立云门诊服务模式;面向基层医疗机构需要会诊的患者,建立云会诊服务模式;面向基层医疗机构需要查房的患者,打造医联体专科联盟等平台,建立云查房服务模式,实现专家资源有效下沉、上下线医院专科同质化服务;面向基层医疗机构需要上转住院或手术的患者,建立云转诊服务模式。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辽宁省退役军人总医院院长 侯明晓

迎接新挑战 实现整体跃升

新时代,医改、军改同步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医院发展迎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勇立潮头,必有其势。随着军改不断深化,原沈阳军区部分军医专家陆续退出现役。怎样才能确保高水平团队不散、优质医疗资源不流失?辽宁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和卫生健康委提出了“建设辽宁省退役军人总医院”的构想,依托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探索现代医院建设发展新体系新模式。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沈医附二院历经84年发展,现已成为以心血管专业为特色、以介入医学为技术优势的三甲医院,但仍面临着领军人才缺乏、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为此,医院提出“一个坚持,两个注重”的发展理念,即坚持医教研一体化发展,注重融入军队文化特色,注重提升应急救治能力,重点发展,整体跃升。

奋楫争流,必有其力。沈医附二院引入退役军医专家资源,以构建多元化开放性现代医院平台。“十四五”时期,医院将聚合优势资源,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升辽沈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医院院长 杨志平

整合资源 建立一体化救援体系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医院通过将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横向整合,重新布局、流程再造,搭建陆空一体化救援网络,建立起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协同救治的“大急诊、小病房”体系,打通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绿色通道。

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在布局上分为8个病区,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实现一站式就医。在运行模式上,实行院前急救―院内抢救―重症救治一体化管理,由32个专业科室技术骨干24小时值班,中心接到急救电话或在患者就诊的第一时间就进入战备状态,全程开启绿色通道。自建立全新的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后,医院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进一步提升。

2017年,我院与航空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依托全市一级、二级医院及卫生院建立70余个直升机救援点,构建全市急危重症救治、直升机空中救援指挥调度平台,建立陆空一体化救援体系。自2018年开展空中救援以来,共开展300多次空中救援。疫情期间,陆空一体化救援体系凸显优势,仅两个月内就开展8例危重病人的空中救援。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副院长 都健

互联网赋能 服务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具有患病人群广、病程长、易出现并发症等特征,而糖尿病管理具有远程管理便捷、疾病管理标准化程度高等特点,尤其适合发展一体化慢病管理。“互联网+慢病管理”模式,是面向慢病复诊患者,依托互联网实现在线诊疗,包括电子病历远程阅读、开具电子处方、药品配送等环节。

基于糖尿病管理平台,我院建立了紧密型医联体互联网医院,辐射市内6家医院,实现统一管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同时与沈阳市皇姑区卫生健康委合作,建设医疗和健康服务一体化的区域化互联网医院。

通过互联网医院,慢病患者在线问诊,我院在线统筹药品服务、完成线下配送药物,并将病情随访与诊疗核心环节连接起来,形成了从治疗到康复再到复诊的闭环。作为互联网医院建设实体,我院采取“医院主导、区域联动、服务全区”的建设模式,将互联网医疗全程服务覆盖到医联体的各级医疗机构,推动医疗资源利用率、服务效率和协同效率的提升;同时,尝试纳入其他医疗机构,形成合理、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和业务协同模式,最终实现“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目标。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院长 李继东

上联下通 构建就医新格局

针对患者就医需求,医院整合医疗资源,提出“强服务、谋改革、兴文化、广交流、保落实、促发展”18字发展方针,通过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构建患者“大病不出区、小病不出村、康复回乡镇”的就医格局。

首先,与京津名院开展合作,邀请专家坐诊,使外流病源回归。在专家指导下,医院员工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其次,与全区31所乡镇卫生院建立域内医联体,其中5个为紧密型医共体,将全院划分成12个战队,与全区949个乡村卫生室、1450名村医对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再者,通过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创伤救治中心建设,整合院前急救体系,提升救治能力。

医院将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宋冰

力推信息化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为确保医疗质量不断提高、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我院在顶层设计时明确信息一体化建设框架,提升医院管理精细化水平,促进临床诊疗、医疗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可持续改善,建立健全医院运营管理体系。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委员会领导下,由医务部和信息部门支撑,对医院使用的各类医疗术语(如手术编码、病例模板等)进行标准制定,建立了基于信息互联互通的MDT质控体系。医院还专门成立了工作组,多次召开协调会,汇总各方面意见,搭建和优化MDT管理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MDT模式能促进学科内部、各学科医生间的互相学习与合作,有助于创新技术和拓宽科研思维。MDT管理平台实现了运转信息化、病历闭环化、提取智慧化,以及疾病诊疗的多学科协作、疾病全流程管理的多科室协作,进而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以前专科信息统计难、溯源难、追踪难,现在多学科信息、可分析、可溯源,患者诊疗轨迹可循。便捷的提交模式、完善的诊疗轨迹,提高了临床科室参与度,加入MDT的科室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受益的患者越来越多。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 李鲁平

平战结合 开展多中心建设

作为抗疫的排头兵,我院一手抓常态化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全力推进院内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医疗运行秩序。

我院全力推进急诊救治体系建设,狠抓医疗质量安全,围绕胃肠、肝胆、肿瘤3条发展主线,整合医院资源,开展多中心建设。在肝胆主线方面,我院近两年完成肝胆系统手术1000余例,四级手术占比25%,获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1项、肝炎基金会1项、省级课题2项。在胃肠、肿瘤主线方面,依托腔镜中心、消化内镜科,申报“沈阳市消化内镜诊疗中心”,2017年~2020年年均开展胃肠镜检查5000余例、胃肠黏膜剥离术(ESD)10余例。此外,我院还开展早期胃癌及肠癌筛查,开展60余例早癌内镜下的诊治,实现早癌早治。

下一步,我院将以创建三甲为目标,补短板、强弱项,蓄势待发,实现医院高质量的跨越式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风险意识,坚持平战结合的方针,为人民群众构建可靠的公共卫生安全屏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原文链接:http://szb.jkb.com.cn/jkbpaper/html/2020-12/30/content_294938.htmhttp://szb.jkb.com.cn/jkbpaper/html/2020-12/30/content_294938.ht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