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抗“疫”一线丨春至.花开---记内分泌科医护人员抗疫事迹

作者:杨浩瑾,卢雪琴 摄影: 编辑日期:2020-03-24 来源:内分泌病区(381/382) 浏览数:1925

2020,庚子年始,金鼠初现;天降大疫,举国之殇;百姓惶惶,天使逆行;英雄之义,国安惟愿。

在这场新冠肺炎的战“疫”中,全院上下一呼百应,医护人员纷纷主动请缨。内分泌科在科主任沈飞霞的带领和支持下,先后派出了1名医生和7名护士支援隔离病房一线工作。每一种勇气都值得被守护,每一份付出都值得被尊重,正是他们的坚持和努力,才换来患者的早日康复。

许可,是队伍中唯一一位医生,也是一位“新晋奶爸”,告别仅3个月大的女儿,他义无反顾奔赴隔离病房最前线。支援隔离病房的最后一夜,他收治了一名糖尿病酮症、糖尿病高渗状态合并16公分巨大肝脓肿的疑似患者。许可十分担忧患者的病情,特意嘱咐下一批支援医生,有任何关于糖尿病方面的问题可以随时打电话给他。在隔离休养期间,患者接受了脓肿穿刺,情况好转,他揪着的心终于放下。 

黄莉莉,是科室第一位参加隔离病房工作的护士。上班一周,她逐渐习惯了在严丝合缝的防护装备里工作的状态,戴着三层手套,给患者抽血、注射。犹记得曾经给一位血管很差的阿姨打留置针的情景,在看到回血的那一刻,黄莉莉形容当时的状态是真正的如释重负,能感觉到防护口罩后面长吁的一口气。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也是每一位身在一线的护理人员所自觉承载的那份责任:哪怕只是一项普通的操作,也要力求尽善尽美,彰显白衣精神。 

刘丹曼,年前就报名了支援工作。父母亲对她的工作很支持,母亲还特意嘱咐她进隔离病房前先把头发剪了,约定进隔离病房后必须每天微信报平安。刘丹曼说,正是因为有了父母的支持和关心,在隔离病房工作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充满了勇气。每一个一线医务工作者的身后,都站着这样的父母。支持,是因为国之大爱;担心,是因为为人父母之小爱。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是中华儿女战胜疫情威力无比的武器。 

林思思,是支援重症隔离病房的护士。重症隔离病房是医护人员挽救患者生命的最前线,也是白衣天使和病魔兵戎相见的阵地。生死相系的情谊,在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最易萌发。林思思详细记录了一位她护理的患者昏迷之后终于清醒的场景。“他看起来想表达什么,但是他还没有力气写字,于是我握着他的手和笔,感受他肌肉的微弱收缩,化成一撇一捺,猜他想表达什么。就这样我们努力沟通着,每当猜到他的意思,他就孩子般欢欣很久”。在我的手心里,一撇一捺写出你的心声;在你的心声里,一言一目含着我的真情。

林倍倍是位军嫂,抗“疫”期间,她在重症隔离病房做感控护士。感控护士被称为“逆行者的保护神”,是战友性命相托的人,工作事无巨细。首先,她们要有一双慧眼:帮每一位进隔离病房的人员检查护目镜有没有戴好,防护服穿脱是否规范。还要有一颗慧心,时刻关注病房里的人员有无不适。同时还要一只慧手,每天提着消毒液消毒病房的角角落落,不给病毒任何可趁之机。林倍倍说,这样的经历让她倍感荣耀,曾经她以身为一名人民解放军的妻子而自豪,而现在,她希望她的军人爱人能为她是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而自豪。 

黄崇崇,是一位勇敢的90后姑娘,疫情期间在医院疑似隔离病房支援。病房的病例较多,病情复杂,工作任务繁重,病情瞬息变化,也经常有抢救任务。黄崇崇入科第一天就遇上了一位危重患者,当患者经抢救转危为安时,家属带着哭腔的一声“谢谢”,使这个平素生性内敛稳重的姑娘瞬间泪目。但黄崇崇说,当几位由自己全程亲力亲为、消毒更衣搀扶运送去做CT的患者,第二天排除了感染可能性出院时,那一刻的幸福感才是最大的。

杨浩瑾,隔离病房里屈指可数的70后,当初怀抱一腔“舍我其谁”的果敢和坚定,第一位主动报名支援一线,在重症隔离病房做办公班。这个班次的工作性质,相当于一线的后勤保障。在疫情防控最关键的时期,重症病房患者人数最多,病情发展最快,病房里的一线护士承担高强度高压力,病房外的办公班护士也是分秒必争、刻不容缓,一个班八小时,舍不得出去,也不敢出去,就像一支时刻在弦上的箭,每当电话响起之时就是箭离弦的时候,必须快速反应、精准处理。是一线,又不似一线,区别仅仅只是那件代表着荣耀的白色防护服。 

黄倍倍,是目前在隔离病房负责扫尾工作的护士。在护理部号召报名武汉的时候,她怀揣激情,毅然决然,后被安排至医院隔离病房支援。责任不论先后,一线工作不论繁轻,落幕时的坚守同样也是一种勇气。

抗疫的征程中,我们秉持医者的使命逆行;回归的未来里,我们守护医者的初心前行,让春至、花开、民无恙,国安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