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抗疫“医”线丨记汤玲俐重症隔离病房抗疫工作

作者:李德康 摄影: 编辑日期:2020-02-25 来源:ICU病区(02/330) 浏览数:2227

党员的使命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庚子鼠年,是ICU病区护士汤玲俐的本命年,如此特别。 

正月初四开始收住第一位病人,到今天第一批“战士”已经光荣“退役”,进入14天的隔离期。而作为第三批报名的志愿者,汤玲俐正式入驻重症隔离病房工作。 

进入病房的前一晚,汤玲俐电话告知家人要进隔离病房的消息。听到女儿即将进入一线工作的消息,长辈则是既支持又担心,反复叮嘱、反复唠叨。对于汤玲俐来说,进入一线隔离病房工作,是她作为党员和ICU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她作为医护人员的职责所在。

她的先生是第一个收到消息,一如既往的尊重和支持让抗疫工作变得更加有主动权。一顿丰盛的践行餐,临行前一句习以为常的告别,但此刻离去的背影却显得不同。夕阳西下,城市的道路依然空旷。“希望等我回家的时候,这座城市已经恢复往日的繁华”。这是汤玲俐的愿望。 

陌上斗争,险中抗疫 

到达医院,顺利办理入住手续。被分配到急诊科对面的医护值班楼,穿过长长的地下通道,找到46号电梯,尽可能提前一小时到达科室。经过一段繁琐复杂的程序,穿上整套防护装备,跟着同事穿过曲曲折折的路,大小不一的门,方才到达病房。 

这是汤玲俐的第一个夜班,也是第一个重症隔离病房的班次,病人是一位插着经口气管插管的老人,由呼吸机辅助通气,在镇静药物和升压药物的维持下生命体征暂平稳,一夜平安,结束夜班的汤玲俐终于松了口气。

六个小时是一个班次的标准时间。作为一名“新人”,“见面礼”是必不可少的。跟大多数人不同,让汤玲俐最难受的倒不是口罩带来的缺氧窒息感,也不是防护服带来的闷热,而是败在了防护目镜上。因为密封性要求,防护目镜需要箍得特别紧,顺带着N95口罩紧紧扣在脸上,整张脸受到长时间的挤压,脑门就像被念了紧箍咒。担心防护目镜不够密闭,同事又给她弄了个简易版面屏,于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景象陪伴了汤玲俐一整个夜班,护目镜上方的视野最清晰,为了清晰度去完成每一个操作和护理记录,眼珠子上翻成为了她一晚的表情。 

与病毒的对抗,时间流逝得特别慢。她很快被另一种不适支配――恶心,感觉胃里有股气来回窜。此刻,一杯碳酸饮料,打个响亮的嗝是她最想做的事,但为了节约防护用具,不到下班点,她绝不脱去防护服离开病房。 

下班后,随着一层层装备脱下,好比小鸡破壳,蝴蝶破茧。整个过程,比穿着时更为繁琐,一步一洗手脱去防护用具,之后从头到脚,包括鼻孔耳道的彻底清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