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医”线丨急诊科护士的抗疫随笔





2月2日 温州,加油!
支援一线的第四天。 昨晚接到家里人的电话, 爸爸妈妈说知道我支援一线后整夜整夜的睡不着,不停地嘱咐我要吃好睡好, 要注意安全。瞬间眼眶一红,爸妈只有我一个孩子,每年过年都没得回家陪二老, 今年又赶上疫情, 让他们担惊受怕心里挺内疚, 但是我相信今日暂时的分离是为了日后更好的相聚。
2月7日 我们也是一群可爱的人
夜班前夕,久久不能入睡,每天必看的微博热搜,全国疫情的确诊人数,新闻1+1……好消息坏消息都席卷而来,当你面临崩溃时,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你动容。好朋友的每日鼓励,每天的早安晚安的问候;同寝室战友的激励和关爱,时刻提醒着我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病房里病人的一句“谢谢”,一声“我帮你”、“你坐下来休息一会再忙吧”,朴实的话却让我备感窝心,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都是平凡的医务工作者,一群80、90后,却也可以成为一群可爱的人。
2月10日 我不是天使,我也不是英雄
抗冠以来,听到过许多的赞美之词,也收到过太多的祝福之语,他们称我们为天使,称我们为逆行者,称我们为英雄,而我只想说,我既不是天使,也不是英雄,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孩,一个普通的医务工作者。
没有告别, 也没有好好寒暄,不敢与父母商量,就踏上了支援温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的第一线。在我看来,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支援,组织需要我,而我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工作。
尽管穿防护服的顺序熟稔于心, 但是站在镜子前面仍然手心出汗,不禁自嘲道“我也有怕的时候”。这一身厚重的大白服,既闷又热,讨厌的湿疹也随之而来,在平时看来非常简单的换氧气装置也变得异常艰难,这时候9床的叔叔总是会从床上起来,帮着我把氧气卸下, 每一项操作后也会对着我说谢谢。偶尔一次因喉咙干燥引起的咳嗽, 他比我还紧张,让我小心,要重视,他说他自己就是咳嗽进来的。住在这里的患者也会拿着苹果说请我吃,会跟我说,“休息会,有事我们会按铃的”。他们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 会拉着我问“十万个为什么”, 会跟我说“小姑娘,你跟我女儿一样大,我只是想找你说说话,我已经很久没回家了”。每次我都会跟他们耐心的讲解,安抚他们的情绪,每天说的最后一句的话永远都是“保持好的心态,很快就能出去了”。
隔离间里每天回响着各种声音,仪器的报警声、粗重急促的呼吸声、此起彼伏的咳嗽声,还有与家属的通话声……这座城市已经安静太久了, 是时候恢复以往的嘈杂和喧嚣了。
2月13日 一辈子的财富
支援一线的第17天,独立上的一个中班,忐忑、焦虑一起袭来, 工作流程、医嘱处理、处方拿药、各种紧急呼叫处理等等, 脑海里不停的一遍遍的演练着,还有和新同事的再一次磨合,再三强调穿脱防护服的流程和细节……万幸, 在团队成员的默契配合下,平安地又过了一天,感谢我的战友们,和你们一起并肩作战,将是难忘的一场经历, 值得让我炫耀一辈子的财富。
2月14日 站好最后一个夜班
这是支援一线的最后一个夜班,也称得上是“艰险”的最后4小时。和往常一样,提前给护目镜抹匀碘伏待干,洗手后依次穿好防护服隔离衣,戴好口罩帽子手套,和战友们一起加油打气,最后进入隔离病房,交接班,核对药物,巡视病房,整理用物,短短的30分钟不到,护目镜一侧稍有起雾,心想坏了,于是立马坐下,调整呼吸,试图减慢呼吸节奏, 减缓护目镜起雾的时间。1小时、2小时、3小时……护目镜上全是雾气, 有的还变成了水珠往下滴着水,只能借助着水滴下来的纹路给患者操作,测体温,量血压,发放口服药,抽血,平时反复做的工作这时候显得异常艰难,尤其是还要核对手表带上那一串小小的住院号,印象非常深刻,30床的一位叔叔,我已经看不清他的样子,静脉非常细,戴着三层手套,连脉都摸不到,心理发虚,叔叔可能看出了我的紧张吧,还开着玩笑说自己肉厚不怕疼,果然一连三针都没扎中,护目镜的雾气更大了,本想收手,但是叔叔站起来,调整着位置对我说,再试试,刚才灯光挡着了。深吸气,再次调整呼吸,第四次才抽出血来。一件小小的事情,让我感受到,不仅患者需要我们的鼓励与加油打气,我们更需要患者的信赖与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