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抗疫“医”线|勇敢逆行 青春无悔

作者:戴震宇 摄影: 编辑日期:2020-02-22 来源:ICU 浏览数:2882

序言

1月28日夜我接到医院通知,进入重症隔离病房,开始了抗击新冠肺炎的工作。随后,来自不同科室的医护人员,陆续来到这里和我并肩作战,我们既经历过辛劳的汗水和伤痛,也体会到幸福的喜悦和关爱。在我院领导的带领下,在省内和我院专家的指导下,大家齐心协力,奋勇抗“疫”,给温州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之所以能顺利完成此次任务,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和家人的支持,谨以此文献给你们。

一、待命

1月28日下午,一家人围坐在客厅看着电视,说说笑笑。突然电话响起,我赶紧到安静处接起电话,是我们ICU卢颖如主任:“小戴,接医院通知,准备开设新冠肺炎重症隔离病房,需要我们科室派遣医护人员支援。因为隔离病房开设初期事情很多,除了收治病人,还要准备设备和物资,制定临床流程,协调医护工作等,科室决定先派你去隔离病房,随后还有其他同事跟上,完成半个月支援工作后还要隔离半个月,也就是要离家一个月的时间……你考虑考虑,也和家人也商量下,毕竟是去隔离病房工作,怎么样?”我沉思片刻:“好的,我服从组织安排!至于家里事情,请卢主任不用担心,我会安排好!”“那好的,你有空的话先收拾一下行李,在家随时待命,只要医院通知有新病人过来,你就要马上去隔离病房工作!”“嗯,好的。”

挂断电话,我走到客厅,和家人说了我要去隔离病房工作的消息,我妈安静地看着我,没有多说,只是嘱咐了句:“过去的话做好防护,注意安全,吃完饭收拾下行李吧!”

二、出发

当天晚上9点多,我正在收拾行李,不紧不慢,心想今天应该还不会有病人过来吧。没想到手机再次响起,一看是医务处唐宁副处长来电,我想,要出发了!我深吸一口气,赶紧接起电话。电话那边传来:“小戴,乐清有一位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经过我院专家会诊,今天晚上就需要转到我院重症隔离病房治疗,你现在马上要出发去医院!”放下电话,我迅速整理好行囊。老婆走过来,看着我说:“现在就要出发?那……我开车和妈一起送你过去吧。”“嗯,好的。”我明白,她虽然不说,心里还是有些担心。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笼罩,正月初四的马路上车少人稀,冷冷清清。之前通完电话不觉得,但现在车辆在黑夜中疾驰,离目的地越来越近,我有些许紧张,好像能听到自己扑通扑通的心跳声……我抓住这最后的几分钟,赶紧打开手机里防护服穿脱的视频,生怕自己在病房出现一丝纰漏。

车很快就开到医院急诊门口。我下车拿好行李,回望老婆和我妈,笑着和他们挥挥手:“我进去了,放心,你们回去吧!”“你要注意安全!”老婆最后嘱咐。我点点头,然后我拉着行李箱,径直向6号楼隔离病区走去……

三、收治

我拖着行李,沿着保安的指引,乘坐64号电梯来到6号楼4楼――重症隔离病房641病区。顺着清洁区走廊望去,感染科陈迎晓副主任医师已经在那里等我。她不辞辛劳地给我介绍了病区的布局和注意事项,然后领我到值班室。乐清的病人已经在转运路上了,我赶紧放下行李,更换好工作服,就去清洁区入口。感管处副处长石娜和我科护士长蔡晓丹最后给我考核一次防护服的穿脱流程。正当我考核结束,就听见里面有人喊:“病人已经到楼下了!”原来是我们科提早过来准备的护士张占岭和陈虹。他们去接病人到病房,我也迅速穿好防护服,戴好口罩、护目镜等防护装备,按指引标识进入隔离区。

我推开门,病人已经躺在641病区1床,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子,戴着面罩吸氧,呼吸稍显费力。翻阅当地的住院记录并询问病史后才知道:老先生今年81岁,平时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年前他儿子邀请了一位武汉来的朋友参加孙子的婚礼。后来没过几天,他就出现发热症状,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因为病情加重转我院进一步治疗。虽然我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起雾的目镜,有点缺氧的感觉,但还是气喘吁吁地安慰老人家放心,随后我和管床护士陈虹投入到紧张的治疗中……今天是我院重症隔离病房启用的第一天,老先生是病区收治的第一位患者,而我是进入该病区工作的第一名医生。2020年1月28日,注定是值得我铭记的日子!

四、抢救

2月5日傍晚,重症隔离病房641病区24床病情加重,在吸氧浓度70%的无创呼吸机支持下仍然呼吸窘迫,高热不退,血氧饱和度难以维持,一度下降至90%以下,随时有进一步恶化的危险。

我将情况汇报给我院抗冠肺炎专家组,并和呼吸内科李成业医师一起守在病人床旁,调节呼吸机参数,焦急地等待专家组的指示。值班电话响起,潘景业院长指示:立即行气管插管!于是,我们马上联系麻醉科值班医生陈沅清,准备给病人进行气管插管,连接有创呼吸机,改善病人呼吸窘迫的情况。

气管插管,对于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来说,是一个高风险的操作。插管过程中,病人的气道分泌物很可能飞溅到医护人员的颜面部,因此相关医护人员在操作时,除了常规防护服和防护目镜,还要再戴一个防护面具。一切准备就绪,麻醉科陈医生给病人用了镇静和肌松药,以减轻插管过程中的呛咳反射,娴熟地完成了气管插管,接上有创呼吸机。在100%给氧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逐渐回升,一度稳定在95%左右。正当大家松口气的时候,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指标逐渐下降,92%,90%,87%……患者肢体稍有扭动,血氧饱和度一直下降至70%左右。

千钧一发之际,我立即给病人做床旁心肺超声检查,只见两肺明显渗出,没有发现气胸和肺栓塞的迹象。怎么办?为什么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升而又降?我一边在脑海中回放之前气管插管的过程,一边盯着呼吸机波形和病人的呼吸状态。重症医学科医生要像对待心电图一样对待呼吸机波形。我似乎从呼吸机波形中发现了病情再度恶化的原因:随着肌松药在体内的代谢,病人的自主呼吸不能和呼吸机相互配合,出现抵抗,导致血氧饱和度再度下降!我赶紧把病情变化汇报给潘院长,并将病人呼吸状态和呼吸机波形的视频发送给他远程会诊。

随后潘院长电话指示:病人目前人机不同步,血氧饱和度无法维持,加强镇静肌松!明确了问题所在后我们立即行动,给病人用肌松药,改善人机同步性。我们根据病人的生命体征和呼吸机波形,逐渐增加药物剂量,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随之回升:70%,73%,75%……呼吸机波形也逐渐改善,病人的呼吸状态也趋于平稳,血氧饱和度最终稳定在92%左右!看到病人的生命体征暂时稳住,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随后我和夜班医生急诊科的支绍册和郑飞林交好班,深知这将是一个无眠的夜班!我脱下闷热的防护装备,离开隔离区是夜里11点多了,已经连续作战十几个小时,但想到病人在我们的努力下转危为安,我一身的疲劳也就烟消云散了……

五、牵挂

2月7日下午6时多,我吃过晚饭,坐在办公室稍事休息,突然想到从1月28日离家到现在还没有给爸妈打过电话,只是发过几次微信。今天得空,我赶紧拨通了我妈的电话:“咳咳咳……”电话那头传来我爸咳嗽的声音。“爸的咳嗽怎么还没有好?体温有高吗?有没有吃药?”我眉头一紧,追问到。我妈赶紧说:“没有发烧,你爸喉咙哑好多了,就是咳起来还是有痰,应该就是上火了,过两天就好了!”我爸接过电话:“我没事儿,倒是你在单位工作忙,注意休息,晚上早点睡。”

突然间,我的眼眶有点湿润,喉咙有点哽咽,本该我来照顾你们,反倒需要你们的安慰。身未动,心已远,对家人的牵挂让我的内心萌生了一丝悔意:在这疫情爆发的非常时期,是不是更应该留在家中照顾父母和妻儿?转念一想:“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这新冠疫情肆虐之际,我身为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更应该勇敢逆行,无愧于这份救死扶伤的职业,家人应该会理解的!我调整好情绪:“妈,我在这里很好,不用担心。你让爸去买菜一定记得戴口罩,少喝点酒,好好休息!”我放下手机,用纸巾擦掉眼角的泪痕,继续坐到电脑前工作。

六、康复

2月10日上午,接到医务处唐宁副处长通知:按照国家、浙江相关诊疗标准,631病区的两位患者病毒核酸检测均达到连续两次检测阴性,粪便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体温连续3天以上正常,胸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精神状态良好。经过专家组研究判定,符合国家卫健委和浙江省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准备今日出院。

我和同事听到这个消息,都异常兴奋,因为这将是我院首批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意味着我们的抗“疫”战斗取得了初步胜利,非常鼓舞人心!

当天下午我准备把出院记录和医疗证明送到他们手上。当我走进病房时,他们两人正在收拾行李,按照规定除了贵重物品和必需品,其他都不能带离隔离区。他们知道今天要出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对我们连连道谢,非常体谅我们医护人员的辛苦。临走前,我们医护人员还与两位患者合影,记录下这个难忘的幸福时刻!病人能够康复出院,是我们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最大心愿。

七、撤离

2月13日,是我在重症隔离病房工作的最后一天。转眼我在这里已经度过17个日日夜夜。回望过往,我深深体会到从零到一的艰辛:病房从刚开始缺医护、少物资和零流程的状态,经过各级领导和一线医护共同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发展到现在拥有641和631两个病区,医护梯队完整,设备物资充足,流程运作顺畅的省、市两级危重症患者定点收治医院,主要接收全市各定点医院转诊的重型、危重型患者。我和呼吸与危重症科副主任陈彦凡主任医师和我科陈洁副主任医师交接好工作,和同事道别,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病房。

第二天上午,我们第一批五位医生,除了我之外,还有急诊科的支绍册、郑飞林,呼吸科的李成业和我科的郑程才在医生办公室与后续加入的医生合影留念,这将是我们终身难忘的经历!中午,我们坐上医院专车,前去隔离休息的酒店。晚上我和儿子兜兜视频聊天,好几天不见,小家伙很兴奋,和我说他自己最近在上网课,在做英语字母书,还给我展示了前几天做的题为“我的爸爸,加油!”的手抄报。我很欣慰,你是如此“近距离”地感受这次温州的新冠疫情,而不是窝在“温室”里一心只读圣贤书!你要明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我真想捏捏你那肉嘟嘟的脸庞,无奈只能隔屏相望,但我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疫情的阴霾即将消散,黎明的曙光很快到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