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医”线丨“抗疫特种小队” ――记隔离病房第一批战士





“震宇,乐清市人民医院有一高龄患者病情加重,641病区要提前启用,你赶快收拾一下,今晚就过去。专家组会是你们的后盾!加油,年轻的勇士们!”一通电话,原定于2月10日开放的温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重症隔离病房于1月28日晚提前启用。ICU的戴震宇首先入驻,而后,同科室的郑程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李成业,急诊科的郑飞林、支绍册陆续赶到。至此,与重症呼吸道疾病相关性最强的三个科室抽调人手组建的“抗疫第一分队”成立,加上身后院党委书记夏景林、院长潘景业领衔的专家组,堪称史上最强抗疫阵容。
“很遗憾没能去武汉支援,但641病区就是我们温州的金银潭,‘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医者无需上阵杀敌,却要与死神博弈,一定要和众同僚通力合作,打赢这场战役。温医附一,绝无败绩!go!”这是李成业进隔离病房前在周记上留下的最后一段话。
641隔离病房初创,百端待举,对于这次的疫情,谁都没有经验,所有流程都待完善,乃至转送过程的联系、搬运、资料交接等步骤,外院与我院都在努力摸索。面对这样的局面,一位负责统筹、联络的组长迫在眉睫,他们5位用极短的时间就选出戴震宇担任组长,还给自己取了一个响亮的称号,叫“抗疫特种小队”,职责就是站好每一班岗,护佑患者安康。而“温医附一,绝无败绩!”也成为了他们的口号,每到累到极限,他们就喝着红牛用这口号相互打气。随着患者迅速增多,641病区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一面全力加班,一面向上级求援,每个人都尽力工作,只为为战友多分担一点。“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是对他们战友情最准确的表达。
为使患者得到更好的照料,“抗疫特种小队”将班次定为早中晚休,确保24小时都有医生在病区工作。从5人到齐开始,至他们全队离开,每天早上,他们所有人都会自觉准时到达办公室,为早班、夜下的同志帮忙,交接中夜班的新患者,讨论病情,直到吃完中饭回去休息,有时甚至中班、夜班的同志直接从早工作到自己责任班下班。有时,夜班下休息的同志,下午睡一觉,晚上还会打开云桌面,熟悉病情,帮忙开具药品医嘱、化验医嘱等。有时他们也会抱怨:“真的太累了,明天好好睡个懒觉,绝对不来帮忙了。”可是第二天,依然是大家全员到齐。
对他们来说,进了641病区就没有闲暇的时候了――每个人都已分配好医疗以外的工作:戴震宇负责与护士、专家组、外院联络人的沟通及协作;支绍册负责完成患者病情汇总,治疗、化验、生命体征变化一目了然;郑程才负责药品、化验、治疗等医嘱模板的制作及协助支绍册制作汇总;郑飞林负责咽拭子、CT、B超、待出院患者的统计及手机上简易病情介绍的文档的制作;李成业负责对比所有患者化验、CT等辅检结果,找出重要的指导性指标,并初有所得,比如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淋巴细胞绝对值等。他们戏称这些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直到增援到达,这几方面的工作也依然在开展、完善,也确实对后来者大有裨益,乃至扩展至631病区,工作也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为此,同事们笑称他们是隔离病房的“五子良将”。
在重症隔离病房的日子,有艰苦就有感动。组长戴震宇,公认隔离病房最辛苦的医生,平均工作时长在16小时以上,在超声科同事驰援之前,包揽了重症患者全部的床旁超声及大多数深静脉穿刺等操作。而因为病区建立仓促,同事们还在交接科室工作,在最初的20小时,他由28日夜里直接工作至29日傍晚,直到郑飞林紧急赶来接班之前,他犹如铁人般将患者守护好。
在病区建立之初,统筹、联络等工作多且繁琐,他连续数日加班到凌晨2点多,一天只睡4小时余,同事们屡劝不止,只好打电话向领导求助。李骥主任闻之哽咽,告诉他一定要注意身体,并即刻告知潘景业院长,在潘院长的“严令”下他才稍稍延长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来自领导的关心,更加敦促身为党员的他加倍努力!一次他的同学想向他了解我院的收治情况,被他的工作强度所惊,问他值得吗?他的回答是“没有值不值得,只有应不应该!”,简单一句,直抵人心。还有一次他的妻子和儿子微信慰问,他对他妻子歉然地说了一句:“辛苦了!”千言万语,汇于一词,令办公室的同事们都鼻头一酸。因为朝夕相处,哪怕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患者也能认出他们5个医生,多次表达对他们的感谢之情,其中戴震宇尤甚,为一时美谈。
郑飞林、支绍册,在急诊就有“飞将军”和“先登将”的美称,因为每次医院有大事,需要急诊支援,总是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因为隔离病房的特殊性,患者往往会有情绪波动,他们俩因为经验丰富,还临时承担起心理医生的职责,查房之余,经常陪患者聊天、疏导患者的情绪。12床的患者,能说会道,听闻郑飞林还是单身,还吵着闹着出院后要给他介绍对象,聊表对他的感激之情。还有16床的阿婆,对他也深表信任,哪怕是气管插管这样的事,郑飞林让她好好配合,她也点头表示会努力配合。也许真的是飞林给了她无限的力量,她也成为641病区第一位拔管的病人。而4床、6床患者,是支绍册的“超级粉丝”,每次他来查房,他们总会拉着他的手,说“医生,看到你我就安心了。”30床患者比较躁狂,每次都是支绍册的安慰最管用。患者这样的表现,让大家暖流在胸,觉得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而他们俩,也从没辜负患者的期望。24床患者,随着病情迅速进展,于2月5日傍晚紧急气管插管。适逢郑飞林和支绍册夜班,绍册对飞林说:“这是最检验我们团队的时候了,夜班同事少,不容有事,也绝对不该有事。每分每刻都要盯住。”就这样,他们一人在清洁区处理医嘱,另一人在隔离区盯着病人,调节镇静、肌松药物剂量,帮助护士翻身拍背,查看血气、化验,根据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等等,坚持不住了再调换。如是每人入驻隔离区5个小时,保证病人安稳地交接给早班同事。遇人如此,是患者的幸事,也是同袍的幸事。
郑程才生性乐观,喜欢给大家讲笑话减压。查房时,也会尽量给患者鼓励。3床的患者曾多次表达对他的感谢;33床患者在病情好转后也努力微笑着向他打招呼,说感谢他这几日细心的照顾。最让他感动的是11床,因为特殊疫情,医院护工人手不足,又由于是病区第一位患者去做CT检查,流程还未确立,就暂由他和护士护送患者去做CT。途中患者说:“入院这几天,你们的辛苦我都看在眼里,真的很谢谢你们的照顾,等我好了一定要请你们吃饭,待会儿我们加个微信。”程才和护士都被患者质朴的话逗笑了,跟他说他一定会好起来,吃饭就免了。
李成业性格沉稳,在队伍中威望很高。哪怕回寝室休息了,他都还在思索患者的病情变化,分析指南,与郑程才、蔡学定等室友探讨治疗方案。他特别负责,哪怕是刚交完班,回到寝室,他总是忍不住打开云桌面再看看病人的生命体征、化验指标。还记得19床的阿婆,在一次夜里呼吸急促、氧饱和下降,李成业迅速指导护士搭好Hiflow呼吸机,调节好参数,帮助阿婆转危为安,并安慰阿婆不要害怕,告诉她好好休息。阿婆噙着泪水拉着他的手动情地说:“真的谢谢你们,进来你们医院我安心多了,你们对我都很好,还关心我吃的怎么样,拉的怎么样……”正如阿婆所言,每天不厌其烦地关注患者食欲、二便及生命体征变化,是641病区必备的查房项目之一。李成业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儿,只有4岁,都说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这年龄正是最依赖爸爸的时候。一天,她来微信“探班”,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去陪她,给她买小猪佩奇玩具。李成业跟她说还要20几天,她有模有样地把妈妈教给她的话说出来:“那爸爸你要戴好口罩,保重身体,我会乖乖听妈妈的话,等你回来。我不惹妈妈生气。”成业哽咽:“小宝放心,爸爸基因非常强大。等回去给你买小猪佩奇。”小小孩童,居然学会安慰爸爸了。每一个“英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支持他的家庭。
2月10日,付出终有所报,第一批2位患者成功治愈出院。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喜悦瞬间冲淡了疲累,“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绍册开心地推窗吟诗,惹得大家哄堂大笑。2月13日,又有5位出院,轮到飞林向患者转述出院注意事项。其中一位患者开心地拉住他的手久久道谢,还主动要求拍一个视频表达对众人细心呵护的感谢。2月14日,是“抗疫特种小队”离开病房去隔离的日子,他们在办公室与新同事交接完毕后,合影留念。其实,第一批战士离开后马上会有第二批、第三批战士接上来,疫病不止,奋斗不息。只要有他们,加上背后一直努力的专家团,温医大附一院才能如此令我们骄傲,令患者心安。
《西江月》六四医庐咏五子
新冠骤弥瓯越,五子速驻医庐。
隔栏怎诉相思苦,伊人流连去路。
晨起一轮孤月,夜归几阵冬雨。
旬日守得疾患除,疫竟相约宴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