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医”线丨援汉医师马继红随笔





今天是武汉雪后的第一个大晴天,不知不觉来这里已有20余天,我也逐渐适应下来。近段时间,看过,听过,感受过太多,却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梳理。雪后初霁,顿觉心有触动,想把这些感动的点滴记录下来,也为英雄的武汉人加油。
如往常一样,提前上班,交班,穿好防护服,采样,查房,处理医嘱……又是忙碌的一天。护士向我反应12床情况尚可,但问题很多。出于关切,我来到12床床前,想简单的安慰他几句,缓解一下患者心中的不安。12床看到我走近,与我点头示意,絮絮叨叨的讲起自己的故事。才50岁的他原本有着平静的生活与和睦的家庭,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碎了这些平静,妻子因感染新冠肺炎上周刚过世,孩子也被安置在隔离点,说到这里哽咽了。身为医生的我太过明白,此时任何安慰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但作为他的主治医生,我要帮他鼓起康复的勇气。我马上转移话题,告诉他,现在这么多医疗队都来了,条件好多了,最困难的时候都过去了,只要继续坚持,积极配合治疗就能早日康复,早点与孩子团聚。当我走出病房的时候,看到12床正按照我说的在窗户边锻炼深呼吸,我放心了,心里的信念一定能支撑他好转起来的。
不知不觉过了午饭的时间,又来了一位新患者。一位阿婆,面色抑郁地坐在椅子上,等待床位消毒。稍作打听,原来阿婆已经70岁了,是武汉某大学的退休教师。阿婆的丈夫8天前被送到火神山医院,唯一的儿子在上海。早在8天前,阿婆就感觉到身体不适,为了不让家人担心,隐瞒了下来,好几天都没有好好吃饭了,纳差、乏力、干咳明显,在家连做饭的力气都没有。联系社区后,由工作人员紧急送到医院,到了这里阿婆还不忘叮嘱我们别让她老伴知道。我向阿婆保证,我们浙江省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会照顾好她,她也一定会好起来。随后,我与阿婆的儿子电话联系,告知他的母亲在此情况稳定,让他们母子宽心。
在医护人员的宽慰和照护下,阿婆的情绪明显好转,刚来时一点胃口都没有的她,主动提出想吃点稀饭。但已过饭点,面对阿婆的小小请求,我灵机一动,想到请护士把医生办公室我的饭带过来,加一些开水就成了简单的稀饭。阿婆很不好意思,对我连连道谢。此时我的内心只有满满的喜悦,阿婆有胃口,能吃饭,说明病情就不会太重。我安慰阿婆,“您吃饱饭,早点好起来就是我最大的安慰。”当我处理好医嘱,再看阿婆,刚刚吃好饭的她,状态明显好了很多,还不停的说着:“谢谢你们来支援我们,辛苦你们了”。我叮嘱护士要多留意阿婆,有情况随时通知我。当我出来时已经下午2点多,防护服的闷热让我浑身湿透,口罩也在我的脸上留下深深的压痕,虽然没吃上午饭,但因为阿婆的微笑,我的心情也变得有些灿烂。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是医护人员毕生职责的真实写照。我想,正是这一次次的安慰,给那些平凡而无助的人们带去了希望之光,治愈他们身心的伤痕,照亮他们生命的前路,而这一份份尽心的医治和照护,则是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送给英雄的武汉人民最美好的礼物。
(讲述者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援汉医生马继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