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医”线丨援汉护士长郑秀云:凌晨,淋着雨走在无人的街头,但我的心是热血沸腾的





“我的母亲、我的孩子都能照顾自己,我的爱人更是默默支持我的工作,身后没有顾虑……”这是有17年党龄的我主动请缨要求前往武汉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写下的《决心书》。1月25日,作为浙江省首批医疗队成员之一,我和全省142位医护人员一同踏上了援鄂抗击疫情的非常征途……团队在次日凌晨2时抵达武汉,上午休整,下午进行专项培训和临时党支部例会。1月27日,我们正式接管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武汉第四医院,我任浙江医疗队护理组组长。
这是一所综合医院临时改建的传染病定点医院,隔离病房里缺少防护物资的医护人员已经超负荷工作了很久。最初我们接管的是12病区,这也是个由其他学科改造的,还没开始收治患者的隔离病房。刚熟悉了环境,情况突变,医疗队紧急通知我们接管19病区。19病区里住满了患者,还有不少的家属混杂在一起,隔离条件差,患者病情重且医务人员都是临时组建。在我们接管之后,通过规范管理,将家属陪护的行动进行合理限制;配合院感,把病区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整理出来。另外,重新制订院感流程,改进隔离病房通道,还规划了垃圾的存储清理路径。每天按照院感要求,进行所有地表、物表的消杀,空气消毒等,而这场每天耗费时间和体力的常规消杀是我们接管后的首要举措。
在疫情战斗的最前线,我和随队的院感专家一起排查每个环节,我相信只要将护理细节做到位,就可以让病毒无孔可入,也能保护我们更好地战斗。深入病房,在各班次间“踩点”,合理进行人力和物资安排。汇报领队后我意识到,班次调整是安全有序进行救治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将护理人员在隔离病房的时间改为4小时制,整合人力,在第一时间排好班次的同时备上机动班,以便能随时响应国家的号召。同时,深入完善紧急的物资调配和人力调配制度,将排班表、制度提供给重症组参考,再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流程和制度。
这里条件艰苦,设备陈旧,我将急救应急设备补充完善,制定并开展应急预案(防护服撕裂、针刺伤、火灾应急通道)和尸体处理流程的培训和演练,通过不断深入融合,从人、机、料、法、环、测方面提升病区的急救能力。我还按照新制定的制度对出院患者进行详细的出院宣教和居家注意事项指导,在延续护理方面也建立了规范的流程,获得出院患者的一致好评。
在日常工作方面,初涉病房,我们最大的困难还是不适应医院现有的信息系统。为在短时间内掌握,我们对组员进行每班次的培训,24小时帮助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一直秉持的高效改进方式,并组织微信培训和模拟练习,解决临床实际难题。大家都很快熟练掌握了各项操作和护理技能,屡次在关键时刻彰显了我们医疗队卓越的技能和高尚的品质。
白天工作,晚上钉钉会议,反馈今天的所见所得,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每天工作任务非常,同时也随时面临着各种突发情况。其中有一天,在紧急转运轻症患者去方舱医院的同时,紧急收治重症患者,顺利完成任务的我在凌晨3点冒雨回驻地。虽然淋着雨走在无人的街头,但我的心是热血沸腾的,一次次临时紧急任务的完成,都有一个声音在呐喊:“全力以赴,随叫随到”。
在这里,大家的工作压力都非常大,但大家在工作上都能相互支持,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秉承医者初心,以良知为铠甲,用技能和爱心积极营救病患。领队和支部书记经常通过微信、电话、钉钉电话会议等方式了解思想动态。我也很关心队员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疏导,为大家减轻精神压力,消除各种顾虑。特别是对特殊时期脆弱且焦虑的患者,除关心饮食和睡眠外,我们还鼓励他们对积极对待疾病,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感谢领导、同学、同事,工会、妇联对家庭生活的照顾,感谢大本营支持!在武汉大集体工作中,我虽然很辛苦,却一点也不害怕,是温医大附一院百年的医院文化带给我坚强的基因和斗志。
时至今日,随省队出征武汉已经半月有余。在这半个月里,我经历了感动,开心,和少有的悲伤。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在近日工作基本步入正轨。在此特别感谢浙江省委省政府和浙江人民,你们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感谢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你们无条件的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感谢我的战友,一路走来相互鼓励,攻坚克难;感谢支持我们的亲人,是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才让一线的我们心无旁骛。
汗水浸湿的衣衫,口罩压破的鼻梁,蒙上雾水护目镜。无畏无惧一路逆行,谁又不曾是父母,爱人掌心里的宝。可是面对疫情只有一个名字“医务工作者”。穿上防护服就意味着忘记恐惧。我是身着白衣的战士,在苍生蒙难之际,救死扶伤我们义不容辞。也因为有你们!因为有我们!因为有大家!因为有祖国!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与疫情抗战的路上如期而至的不止是春天,还有我们必胜的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