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第一届瓯江急危重症与救援医学创新会议在我院召开

作者:赵光举 摄影:潘力 编辑日期:2023-09-04 来源:急诊科 浏览数:1833

聚焦原创,突破边界。9月3日,“第一届瓯江急危重症与救援医学创新会议”在我院召开。论坛以“急危重症跨学科研究”为主题,聚焦我国急危重症领域的学术创新和转化。温州医科大学副校长金胜威出席会议。本次会议汇集了解放军总医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姚咏明教授,北京协和医院于学忠教授、刘霜博士,上海大学张雪凡教授,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赣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吴宗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葛赟,温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佳明等60余位来自国内各地的专家学者参会。会议由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兼我院副院长主持。

d191affe0d3b1d5a5cf9868d683b61a.jpg

金胜威教授在致辞中向前来参与论坛的专家表达感谢,期待各位专家畅所欲言、共同探索急危重症研究的未来。于学忠教授表示,学科交叉是急危重症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期待本次会议为急危重症领域的发展带来新动力。


于学忠.jpg

在专题报告环节,姚咏明教授带来了“基于脓毒症免疫反应失调研究,解析如何凝炼关键科学问题”专题讲座,张雪凡教授在关于“人体组织微弱运动信号传感与检测”方面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陈赣教授带来了“纳米生物材料助力脓毒症治疗”的最新研究,刘霜教授介绍了“医工结合-急危重症研究的未来”,我院急诊科副主任(主持)赵光举作了“从基础到临床-脓毒症生物标志物研究实践”的主题报告。


111.jpg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急危重症交叉研究,从急诊医学学科建设,到急危重症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开展、基础创新能力提升的方法和策略;从脓毒症异质性的原因,到如何对脓毒症进行分型和个体化诊疗;从生理信号在急危重症领域的应用前景,到生物力学与免疫的关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金胜威教授、姚咏明教授围绕感染后的器官互作、阶段进程和分子分型等展开了精彩对话,并解答了与会专家的在各自研究领域的困惑。


222.jpg

333.jpg

444.jpg

近年来,我院急诊医学科在学科带头人卢中秋教授带领下,形成了急重症感染、急性中毒、急危重症和救援医学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学科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创新思维为引领,注重成果转化和应用,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名中始终名列全国急诊学科前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