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光荣返浙!高治愈率、零感染、打胜仗!为温医大附一院牵头的浙江医疗队五队点赞

作者:陈苑莹,尚琳姣,医疗队队员 摄影: 编辑日期:2022-05-25 来源:宣传处 浏览数:1391

151名队员,4月3日出征,从普通方舱544张床位转到准定点方舱医院267张床位,收治1947位患者……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支充满凝聚力的医疗团队,在上海临港方舱共同付出的努力。

5月24日,医疗队圆满完成医疗救治任务返回浙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为他们送行,向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护佑生命的全体医务人员致以崇高敬意。

4月3日起,当上海疫情防控最艰难、最紧急的时刻,在领队、温医大附一院副院长吴高俊的带领下,这支由温医大附一院、温医大附二院、省肿瘤医院和舟山市卫健委组成的医疗队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忘我的工作状态,鏖战在一线。不仅圆满完成方舱医疗救治任务、血透支援任务,还在疫情高峰时期支援核酸采样工作,取得了“高治愈率、零感染、打胜仗”的优异成绩,在国家卫健委巡查工作和浙江医疗总队行政查房中获得表扬,充分彰显了浙江医疗队和我院的责任担当与卓越实力。


他们,把患者放在心上,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不分昼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敢打硬仗的战斗精神和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医者初心!

浙江省援沪方舱医院医疗队五队共有队员151人,其中温医大附一院52人。4月7日凌晨12时,他们开舱连夜收治首批544位新冠患者。4月21日,接总队指令,升级负责亚定点医院,收治的患者中并发各种基础疾病的比例迅速上升,其中包括大批老年患者和部分失能患者。队员们服从大局,迎难而上,精诚合作,出色完成了任务。

“这是救命药,浙江人民的恩情我们永远记在心里”,这是上海市民陈老先生在患者群里讲述医疗队辗转为他的小孙子寻药时写下的一句话。4月6日,老先生两夫妻带着8岁的孙子安安入舱,安安患有先天性的癫痫病,长期服药控制。由于迟迟不转阴,进舱时带的备用药量不够了,一家人十分焦灼。医疗组组长、温医大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陈彦凡经过反复多次与医疗队总部及上海相关医院沟通,终于帮孩子协调到药物,并联系好将药带进方舱的办法。“药送出来了”“药已带入方舱办公室……” 那几天,“安安药品到了没有”成为医疗队每个队员上班时最关注的事。4月16日清晨,当药物被送入方舱,交到了安安爷爷陈老先生的手中,这位老军人泪流满面的用颤抖的手敬了一个军礼。

“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却真正感受到了医务人员的真心、细心、暖心”。这是出舱前,不识字的许阿姨向医务人员要来纸笔,由她口述,女儿代笔,给医护团队写了一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4月22日上午,年近七旬、核酸检测阴性的许阿姨,为了照顾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年、不能正常行走的女儿入住方舱。“我心里不痛快,担心方舱条件不好会造成女儿基础疾病病情变化,也担心自己会被感染,那样就更麻烦了!”入舱后,忧心忡忡的许阿姨反复跟患友述说着。医疗队获悉后,将许阿姨和女儿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制定了“稳定患者基础疾病,尽快转阴;防止入舱陪伴的母亲被感染”的目标,安排到相邻床位,护士长胡伟珍安排每班对母女俩进行心理疏导和防护知识宣教,特地为许阿姨配备了N95口罩,指导她每4个小时到“安全区”更换口罩,定期推着轮椅上的女儿到方舱内通风较好的活动区散心……3天后,女儿两次核酸阴性,达到出院标准,许阿姨在每日的例行核酸检测中始终保持阴性。

“叶医生,侬这两天去哪里了?我老想侬嘞!”85岁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阿婆,一大早看到队员叶素贞,高兴地拉着她的手舍不得放开。几天前,当这位步履蹒跚、愁容满面的耄耋老人出现在等待入舱治疗的队伍中时,操着一口地道的上海话,着急的向队员展示日常服用的多种药物时,队员们也内心着急。为了照顾老人,医疗队和老人的女儿取得联系,现场进行“三方”通话,根据老人患有高血压、心律失常、癌症和老年痴呆症多年,且视力、听力都不好的情况,根据医疗队内的病情分级管理方案,给予“高级别礼遇”:协助办好各项流程;安排到离护士站最近的床位,配备床旁轮椅式马桶,每班次不少于2次床旁观察老人情况,经常用刚学的几句上海话和老人聊天。“有需要随时联系我们”,医疗队的值班手机成了老人女儿和队员们联系的“热线”。经过2周的精心治疗,顺利出院的老人,热情地邀请队员去宝山郊区的家中做客,年已花甲的女儿手写感谢信,对医疗队的精心照顾表达深深的谢意。

“你们就是我心中党员的样子。”方舱内挂着一面党旗,连续2天,护士温柔刚注意到一位银发老奶奶经常站在党旗前,庄严而专注。于是,带着一些纳闷,他上前和老奶奶“聊天”去了。原来,83岁的王奶奶曾在年轻时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上海出发前往内蒙古包头某兵工厂,成为一名步枪生产工人。由于成绩突出所在车间成为模范车间并且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奶奶说,由于出身商人家庭,当时没能实现入党心愿,这成了她的一个心结,入住方舱后每每看到悬挂着的党旗,看到方舱内每一位医务人员的表现,总是让她思绪万千。她说:看着你们,就感受到你们就是我心中党员的样子,虽然我一直没有机会入党,但我也是经历过磨炼的人,我觉得我也是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一定能战胜病情。

爱心守“沪”,守望相助,爱心与奉献洋溢在上海临港方舱。医疗队在方舱内设立咨询台,随时回复患者问询,开展“给树洞写封信”等心理疏导活动,帮助患者释放紧张情绪,开展了绘画、飞镖比赛活动并划出读书角,让孩子们在父母亲的陪伴下安静地阅读……舱内隔板上的爱心汇聚墙上,有医护人员签名纪念、出院患者的感谢留言、七步洗手法的动画板报,还有小朋友们可爱的小烦恼和早日回家的小心愿,各式各样的图画都凸显着温暖与爱心。


他们,用纪律贯彻每一条措施,技术过硬、精准施策,取得了“高治愈率、零感染、打胜仗”的佳绩,充分展现了浙江医疗的“硬核实力”!

在方舱工作期间,医疗队以打造规范安全的“星级方舱”为目标,用心用情做好方舱医疗救治与运行管理工作。制定了完善的医疗工作制度、酒店驻地管理制度和防止职业暴露等制度,为队员、驻地酒店员工、通勤车司机等开展了各种培训,人员实行分层管理、专职专岗,设备采用5S管理,每日开展工作复盘,做到责任落实无死角。

“他是我们全队的主心骨和定心丸。”方舱内的大小事务每天堆积如山,大到患者救治方案的探讨,小到物资的搬运领用,作为领队,他时刻关注着每个流程的每个细节,带领团队维持方舱的高效运转,甚至常常因为成员多为女护士,默默承担着物资搬运工作。此外,他是临港方舱最早提出建立患者志愿队伍并实施的领队。4月22日零时,接省卫健委紧急通知,医疗队次日一早要奔赴各社区支援核酸采样。沟通中,吴高俊得知在完成核酸采样后,队员如乘坐社区车辆送返酒店,需要在上车前把防护装备全部脱掉。

“绝对不允许队员有被感染隐患!”考虑到社区存在的实际困难,吴高俊毅然穿起防护服,“全副武装”坐上驾驶室,到各个社区分批接回队员。中午时分,日头正旺,由于车子不允许开空调,七、八趟路程来回后,他穿在防护服里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大伙儿的鼻子酸了。

在医疗方面,医生组实行按不同医院、资历、专业进行组合,分设3大组和7小组。其中,3位高年资医师担任大组长,分别在每天的三个班次内进舱工作,及时协调解决舱内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当日事当日清高效处置。陈彦凡,医疗组组长,开舱时,他带着第一批医生和护士在舱内连续工作8小时,次日安排其它队员休息,自己却仍不知疲倦的继续进舱。援沪期间,他几乎每天都会进舱,只要病人有任何病情变化,不分昼夜,总是第一时间回复并予以解决。

护理组分设7个小组,由经验丰富的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士担任组长,每日进行工作复盘,并针对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我院护理部副主任王红霞,经常工作到凌晨,从协调设备物资、到队员吃饭喝水,工作琐碎、繁杂,还特别仔细,被大家亲切的称为 “大管家”,让队员们感觉到温暖无比。

院感组,成立了以领队、感控专员、小组感控员及酒店感控员为主体的三级感控管理网络,由2名院感专职人员和21名感控护士组成的感控团队,以敬业、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承担感控“吹哨人”,为队员们撑起“零感染”安全保护伞。资深护士长林虹摸索的“林氏”穿脱防护服法,以及院感团队制作的二脱流程、缓冲间流程、取餐流程、回酒店消杀流程视频成为队员取得“零感染”战果的利器。作为院感副组长,我院院感处副处长叶媛媛凡事亲力亲为,面对后勤人员没有医学背景这一感控薄弱点,她带头给酒店员工及通勤车司机开展院感防护培训。简单又琐碎的工作,给队员带来了战胜疫情的力量与信心。

血透组林小敏、林青青支援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自4月1日出征以来,每天工作近7小时,已经连续奋战了约50天,圆满完成了血透支援任务。

党员亮身份、作表率,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旗在方舱内外高高飘扬。医疗队151位成员中有83位中共党员和预备党员,占医疗队总人数比55%。抵达上海当晚,医疗队按照中共浙江省援沪方舱医院医疗队临时委员会的部署,召开线上会议,成立浙江医疗队五队临时党支部。期间,医疗队坚持党建引领,及时传达学习党中央国务院疫情防控决策部署、孙春兰副总理调研讲话精神,迅速贯彻落实到援沪抗疫工作之中,关键时刻发出“动员令”。在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感召下,截至目前,浙江医疗队五队共收到入党申请书30余封,数百字的铮铮誓词,医疗队员用实际行动彰显着热血与担当。

目前,我院仍有11名重症医疗队队员,留在上海继续支援。期待他们早日凯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