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都市报】温医大附一院急诊科发布热射病预警 半个月接诊23例中暑患者 有人体温飙升到43℃,有人心跳骤





温都讯 连日酷暑,中暑患者越来越常见。温医大附一院急诊科半个月来已接诊23例中暑(热射病)患者。该院发布预警,提醒市民尽量避免高温环境下长期活动,如果发现中暑,须及时就医。
7月2日晚7时许,潘先生因午后一直在工地上劳作,出现神志不清,被120送达当地医院后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经抢救后送至温医大附一院,测量体温41.4℃。没多久,他再次出现心跳骤停,医生予心肺复苏后终于抢救成功,现已转监护室进一步治疗。
老周今年58岁,长期卧床,室内炎热,舍不得开空调。7日3日早上8时许他出现神志模糊、呼吸急促的症状。家人将其送往医院,测体温41℃。医护团队立即开展救治,紧急降温处置以及体温管理后,随后转监护室,目前其病情稳定。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瓯海的一名女患者身上。7月6日晚上8时她回卧室睡觉,不开空调且门窗紧闭,次日早上6时被家属发现神志不清,伴肢体抽搐,口吐白沫,9时被送到医院急诊科就诊时,体温已经飙升到43℃,最后只得进行气管插管治疗。
热射病如何预防?主要就是尽量避免高温环境下长期活动,合理休息;外出时使用帽子、太阳镜、遮阳伞等防晒,着浅色、透气性强的衣物。注意多饮水,避免脱水,出汗多时可饮用淡盐水、电解质水等;预备防暑药。老人小孩等易感人群要使用空调降低室内温度,过于炎热时可选择冲淋头部及颈部,适当增加冲淋频率。
如果中暑了,还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症状,甚至带来额外的伤害。
很多人认为中暑后应该立即将患者转移到温度很低的空调房内,以迅速降低体温。医生说,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患者身体无法适应温度的急剧变化,引起血管急速收缩,反而不利于散热,甚至可能引发其他身体不适。中暑后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并适当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但不宜过低,一般建议在22~25℃。
有人认为中暑后体温升高,应该服用退热药物来降温。医生说,中暑后应以物理降温的方法降低体温,如使用冰袋、冷毛巾等。
还有人在中暑后大量饮水以补充体液。医生说,中暑后应采用少量、多次饮水的方法,每次不宜超过300毫升,以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有条件时,可以饮用含盐的饮料来补充电解质。
原文链接:http://szb.66wz.com/newspaper?mediaKey=wzdsb&classify=0&id=10&publishTime=2024-07-09&curEdition=06&showArticleDetail=true&docId=222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