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医”线丨迎难而上,神经内一科的抗疫故事





前线召唤使命,行动诠释担当
张焱磊博士是一名来自神经内一科的主治医师。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张焱磊医生在听闻我院重症隔离病房人手紧缺的情况后,在同为医务人员的妻子的支持下,临时改变了支援发热门诊或是疑似病房的计划,主动前往641重症隔离病房,支援抗疫一线。张焱磊心中有一股坚定的信念在激励着他:“重症隔离病房虽然要比发热门诊和疑似病房辛苦很多,但是在这个时期更应该奉献,不能退缩!”为了让家中父母安心同时也担心父母不同意自己上前线,张焱磊甚至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爸妈放宽心,我去的只是普通发热门诊,不会接触确诊病人,风险不大的”。
2月10日-23日,张焱磊在重症隔离病房连续工作了2周时间,这期间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坚强的心态并一一克服。长期呆在密闭的病房里有时会容易情绪低落,因此在紧张工作之余,跟妻子与孩子视频聊天是张焱磊最开心和轻松的时光。“在重症隔离病房支援的这段时期,我最感激的是妻子”,张焱磊感慨道,“妻子在家不仅要照顾我两个年幼的孩子,还悉心照料了突发严重带状疱疹的母亲,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她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根据工作安排,张焱磊在结束医学隔离观察之后将重返科室工作岗位。他说,在支援隔离病房期间,看到护士满是压疮的脸,各科医生冒着风险密切接触病人,深刻感受到了医务工作者的伟大。“能为疫情出自己的一份力,是很光荣的事”,张焱磊说道,“如果再选一次的话,我还是会愿意出征一线!”
疫情之下,奋战急诊一线的神经内科医生
2月29号凌晨,神经内一科主治医师张曼曼连续接诊了两个溶栓时间窗内的急性脑梗塞患者。由于原来的溶栓病房被征用当作隔离病房,溶栓条件变得更加艰难,她和溶栓护士们同家属积极沟通、克服困难,在分诊台顺利完成该两例患者的溶栓治疗,其中一例桥接急诊取栓手术。等处理好这两例患者,原本该8点下班的张曼曼才发现急诊大厅的时钟时针已指向了10点。结束了一夜辛苦的急诊工作之后,回到家的她自觉地把自己隔离在单独的房间里,等家人到点给她送饭菜。
自从2月1日开始急诊轮班,为了家人的安全,她就开始了这种模式的自我隔离。她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子女,刚上小学。“对于儿子来说,我是一个新玩具,可以探险般靠近然后被吼一声‘走开’;对女儿来说,我是一个必须时刻警惕不能被接近两米距离却又要眼巴巴瞅着的危险源。但是相同的是,他们都说他们为我感到骄傲!”张曼曼十分感谢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她觉得自己只是每一位一线工作者的缩影:“比我辛苦的一线工作人员有很多,他们冲锋在前,不辱使命,既为社会做贡献,也在为家庭负责任”。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我院神经内科驻急诊的同事们一直坚守在岗位前线。神经内科急诊危重患者多,而这些患者中发热的比例也高。但是危重患者的诊治不能因为排查新冠肺炎而耽误,诸如急性脑梗塞、脑出血、癫痫持续状态等病的患者,都需直接接诊进行紧急处理。而且,神经内科的诊疗有其特殊性,接触性查体特别多,颅神经的检查更要求患者除口罩进行。但是神经内科驻急诊的医护人员没有退缩,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临危不惧,耐心谨慎地完成各项救治任务。
提到诊疗中最大的困难,张曼曼说道:“神经内科的患者以老年人为主,由于患者经常有意识障碍、认知下降、配合度差等问题,医生很难让患者张开口。因此,取咽拭子的过程特别困难,耗时尤其久”。提到目前最大的期望,她说:“那当然是疫情赶紧结束,每个一线的同事们、同志们都可以回家拥抱自己的家人!”
面对疫情,小身躯蕴含大能量
江小芳是一名90后神经内一科护士。2月7日,江小芳临时接到了支援重症隔离病房的任务,“虽然已经工作7年,但还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面对这场严重的疫情,一开始对未知的状况不免会有担忧”,江小芳说道,“但是很快我就调整好了心态,因为作为医务人员,我们是这场战役中的主力军,勇敢地去面对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同样担心父母的江小芳决定暂时先瞒着父母,在简单整理了生活用品后,便立即奔赴支援医院的重症隔离病房。
在重症隔离病房,江小芳不仅要承担患者的护理工作,还要负责给重症患者喝水喂饭,照顾患者的各种生活起居。因为长时间穿着防护服、戴护目镜和佩戴口罩,很快江小芳脸上就出现了压疮,嘴唇也因为缺氧发绀,但她还是坚强地克服了这些困难。“穿着防护服特别闷,手脚活动没有那么灵活,给病人翻身拍背要比平时多耗上一倍的力气”,江小芳说道,“但看到病人的氧饱和度因为一些小小的活动就往下掉,我又忍不住要坚持多拍一下背”。让江小芳印象最深的病人是一位阿婆,为了安抚阿婆插管前紧张的情绪,她一直紧握阿婆的手给她鼓劲和安慰,自己却也忍不住跟着流泪了。“但看到阿婆好转后,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江小芳补充道。
应对隔离病房工作的焦虑情绪,正能量满满的江小芳有自己的秘诀,“新冠肺炎病毒谁都怕,但这时一句鼓励的话,就相当于一副良药。我会在进去之前,给自己加油打气;进去之后,给病人安慰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