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抗疫“医”线丨“疫”无反顾――致敬最可爱的内镜人

作者:吴婷婷,徐敏,吴蕾若 摄影: 编辑日期:2020-03-18 来源:内镜中心 浏览数:1518

“先排我”,这是支援前线报名时,科室“阿朱姐姐”的第一反应。朱建芬,是一名有着多年呼吸科监护室工作经验的护士,目前是我院内镜中心气管镜组的组长,在工作上总是事无巨细、认真负责,用她乐观而坚强的性格时刻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同事。在此次疫情爆发之前,拥有一个可爱的二胎宝宝一直是她近期很重要的计划,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前线号召,她说:“我是党员,我有经验。我先去!”坚决果断的她成了科室第一个进入到隔离病房工作的一线抗疫人员。

随着监护室里患者病情的发展,医生考虑多名危重症患者需要行支气管镜及胃肠镜诊疗,正苦于如此具有专业性质的诊疗要如何开展时,朱建芬挺身而出,用她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协助医生顺利完成了多例支气管镜和胃肠镜诊疗。支气管镜检查是一项气道完全开放的检查,相较于其他普通检查,其传染的危险性更高更直接。但朱建芬毫不犹豫,坚定而从容地完成了检查任务,同时配合医生利用肺泡灌洗技术取到有效的患者肺泡内病原学标本,为患者疾病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线索。

结束紧张的工作以后,朱建芬不忘总结工作经验,协助内镜中心细化新冠肺炎患者内镜诊疗护理配合流程,为科室工作提供了宝贵意见和建议。作为一名党员,朱建芬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仅第一个报名支援武汉,在休养期即将结束的时候,了解到隔离病房仍需支援,更是义无反顾地再次主动报名,开启第二次隔离监护室工作。一次,由她护理的一名危重症患者病情好转,她轻轻在患者耳畔呼唤他的名字,当患者奇迹般慢慢睁开眼睛,并向她点头,那一刻,她感到无比激动和喜悦。一个多月的坚守和努力得到了最好的回报。“祝福他,希望他闯过所有的难关,早日康复!”。

隔离病房的工作繁琐而又具有挑战。科室主管护师杨惠芳带着22年的ICU工作经验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这样的工作中。已经离开ICU两年多的她,原本可以在家里享受一个难得团圆的春节假期。随着这场抗疫逐渐进入关键时期,坚韧果敢的她早已时刻准备着旧业重拾,走上战场。进入到隔离病房的她,再次接触到熟悉的工作,熟悉的人,熟悉的仪器,很快便适应并迅速投入到紧张忙碌的工作中。

一位患者因为长期卧床,其尾骶部出现了压疮,处理这样的问题,对于杨惠芳来说是很熟悉的事了。清理污物,清洁患处,涂抹药膏,贴保护敷贴,为患着翻身,时刻评估患者压疮部位,每步操作她都亲力亲为。她总是说:“来这里的患者被疫情传染,远离家人照顾,本身已经很不幸,无谓再给他增添其他痛苦,一定要细心护理,让他们在舒适的环境中慢慢好起来,直至出院。”然而即使出院,来自杨惠芳的关怀也从未停止。每每在脱下穿了七八个小时的防护服之后,在灯火通明晚上,杨惠芳温暖的问候会通过一个个电话传达到出院患者的心里。一声声安好的答复,成为了她心里最大的慰籍。

吕晓庆也是内镜中心一名优秀的护士。2月11日,接到紧急电话通知下午就去隔离病房报道上班。早有准备的她迅速收拾好行装,和家人告别,奔赴前线。作为党员,她说:“我知道前线需要有监护室经验的护士,我时刻做好上阵的准备。”

在隔离病房同事们的眼中,吕晓庆是一个美丽能干的姑娘。她做事细致入微,未雨绸缪,总是能防患于未然。病房里有一位病情较重,气管插管并且烦躁不安的患者。这样的患者因沟通障碍无法完全配合治疗,并且有拔管风险。尽管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让人胸闷缺氧不适,吕晓庆在接到这位患者的照护任务时,便时时围在患者床旁,关注关心他的需求。维护管道,观察呼吸机,整理各种仪器导线,为患者擦拭身上渗出的汗液,检查约束效果和皮肤状况,做基础护理,这一连串的操作下来,吕晓庆早已汗湿脊背,喘气粗重,但仅有片刻的休息,她便又起身和同事一起执行医嘱,开展下一步护理操作。每每深夜凌晨,谨慎的她不敢有半点松懈,为护患者安全,她自己加大巡视频率,15分钟便要每床仔细巡视一遍。正是这样严谨认真的态度,让她在一位患者半夜起床去洗手间如厕出现胸闷气促的时候,能够及时发现,将患者搀扶至病床,予以心电监护吸氧护理,并对患者做好宣教,将情况报告医生,避免了一次不良事件的发生,也妥善保护了患者生命安全。

除此之外,奋战在一线的内镜护士还有郑爽、叶芒芒、吴婷婷等等,他们在这样特殊的时期不畏风险、迎难而上,为抗疫工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进隔离病房之前,作为一位医务人员,总是被问到这样的问题:看新闻说好多前线医务人员压力好大,疫情好严重,很危险,你不怕吗?其实,哪有那么多无畏之人,每位医务工作者都是血肉之躯。但正是这相同的身躯,让我们对患者的痛苦更能感同身受。加身的铠甲不是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而是身为医者的责任、信念和使命。这是我们的工作,是我们的本分,也是我们必须履行的职责。伟大的不是个人,伟大的是医生、护士这个光辉的职业名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