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医”线丨战“役”中的“多面手”――记麻醉科副主任吴辉





在新冠肺炎重症隔离病房有这样一位身兼数职、默默干活的麻醉科医生。他技术精湛,积极投身一线工作,为危重病患者实施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并为重症患者制定镇静、镇痛和监测方案。同时,他还懂得许多IT技术和器械维修等知识,发明创造了不少实用的东西,其中最早发明的可视气管插管,大大简化了我院气管插管的难度;他建立了麻醉远程监护系统,只要有网络就能将手术室所有术间的监护信息集中显示,并能够在手机上进行远程监护;他还组装了我院第一台ECMO机器,投入使用后,救治了不少患者。他就是我院麻醉科副主任――吴辉。
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吴辉,师从著名心血管麻醉专家、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会长李立环教授。博士毕业后,他放弃了去大城市的机会,毅然回乡报效母校。他的麻醉以稳见长,手术下来血压、心率特别平稳,患者恢复也特别平稳,用药不多,但效果显著。过去三年,因工作需要被调任到内镜中心负责中心的运行管理工作,吴辉始终用心坚守岗位,建立了内镜中心中央监护系统和内镜视频集中存储系统,实现远程实时预览和录像回放,使中心的麻醉操作及内镜诊疗安全性大大提高,为内镜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许多国内外专家团队,特地前来参观学习。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主动报名参加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前期,他参与患者治疗方案讨论,后期因患者救治需要,他又义无反顾的投入隔离病房工作,参加了所有ECMO的植入和管理工作。呼吸机、ECMO的空氧混合器等医疗设备需要另外配置空气压缩机才能正常工作,吴辉凭着对机器的了解,将设备处提供的空气压缩机供气代替管道空气,并与总务处联系精密调节供氧压力,使得呼吸机、ECMO这类设备得以顺利运转。在工作期间,他还配合医学工程处、采购处和信息处为隔离病房建立了中央监护系统,协助设置和调试床旁血气、呼吸机参数采集系统并接入电子病历系统。从此,一线医生在隔离病房外就能知道各床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所有参数一目了然,做到实时调控。从而不需反复询问床旁护士有关患者的各项监测参数,大大改善了隔离病房信息传递困难的节点,简化了流程,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除了白天进隔离病房查房,管理ECMO及负责各个患者的动静脉穿刺外,晚上还得应付隔离病房各种电话咨询工作。近日,在包括吴辉在内的所有隔离病房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院第一例新冠肺炎ECMO患者得以成功撤机。
正是因为,有无数名像吴辉一样的医护人员,在一线默默付出,默默坚守,才能换来这场战疫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