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抗疫“医”线丨抗疫时间轴:镜头下的麻“花”麻“将”们

作者:季苗苗,胡明伦,黄仁微,陈菲菲 摄影: 编辑日期:2020-03-10 来源:麻醉复苏室、麻醉科 浏览数:1601

没有一份情谊,比共克时艰更深厚。

没有一径心路,比初心依旧更淳真。

庚子新春,疫情爆发。接到防控通知不到半天时间,四十余"麻醉人"主动报名支援隔离病房及发热门诊。这一次,让我们把时间放慢,将镜头拉长,在逆行的时间轴里,纵览麻醉科医护人员的抗疫故事。


时间:1月27日

人物:胡一

“我是一名党员,国家有困难,我理应首先站出来”

胡一,人如其名,在这次疫情中第一个冲锋在前,第一时间报名成为第一批进入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的15位临床医生之一。“今年春节本来想好好陪陪家人......”提起三岁的儿子他有点愧疚。但胡一很庆幸自己是一位麻醉医生,综合性极强的麻醉科练就了他扎实的理论功底。办理出入院、查房、采集咽拭子......他总是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忘我地冲在最危险的地方,“抢”着干活。“让我来吧!”成为他在隔离病房的的口头禅,这是一份担当与勇气。“值得!不后悔!”胡一再一次斩钉截铁地回应。


时间:2月3日

人物:赵喜悦、叶爱素

“有幸参与这场爱心接力,只想尽一点绵薄之力”

那边穿上防护服抗疫接力,这边脱下手术衣载物资驰援温州。镜头到了麻醉复苏室的麻醉医生赵喜悦身上。

温州疫情数据的攀升时刻牵动着意大利罗马华人同胞的心,“他们寻找最好的货源,守在机场,联系乘客,人肉带回......”受感于这一批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切,赵喜悦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开始了在本地的“搬运”之旅,从机场到家,从卫计委到医院,为了一箱箱物资,多方协调,周折许久,才到了最需要的地方发挥价值。

热心的麻醉护士叶爱素不懈努力联系到社会爱心组织,先后向医院捐赠1400幅护目镜,这些物资为麻醉外出插管及一线医务人员防护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时间:2月7日

人物:朱天琦、林胜仙、刘树群、张磊

“我只是做了一名党员医生该做的事”

2月7日的隔离病房迎来了麻醉兄弟们的顺利会师。朱天琦、林胜仙、刘树群见到了第一批驻扎在此的胡一。朱天琦和林胜仙他们均有十余年的工作经验,除了日常工作外,也将承担起中心静脉建立、有创动脉穿刺等任务,做好24小时随时待命为危重病人进行气管内插管的准备。

“去不了一线,比起无力的呐喊,或许献血更有意义”。同一天,一直想为这场战役献出自己一份力的麻醉医生张磊在接到血库告急的通知后,毅然挽起袖子,以献血这种别样的形式“抗冠”。“在这严峻的抗冠形势下,一般人员出不来,我们医务人员相对好一点。”张磊表示跟一线的兄弟们相比,自己所做的不足挂齿。


时间:2月10日

人物:涂盈盈、吴丽琴、张钧凯

“不去的理由可以很多,但去的缘由只有一个”

麻醉复苏室有两位瘦小的护士涂盈盈和吴丽琴,由于她们有着多年ICU的工作经历,成为我院新冠病毒阻击战中最急需的中坚力量。

涂盈盈作为院内首批应急救护师早在正月初三就已做好待命的准备。“放心去吧!孩子我一个人带,没问题!”刚从杭州进修回来的丈夫是她最有力的支持。为打消妈妈的顾虑,懂事的孩子在爸爸的保护下隔着老长的距离,向远在隔离寝室里休息的妈妈展示自己做的手工,以这种方式让妈妈安心。疫情之下,一家人隔楼相望,彼此鼓励打气!其实,现在一人带娃的丈夫也同样肩负重任,待涂盈盈出关回家,他也即将上前线支援发热门诊。国有召,召必回。夫妻间打个照面又将各守一方。

“除了护士的身份,我们也扮演家属的角色”,吴丽琴这样定义自己在重症隔离病房的工作,而她也就是这么做的。敏锐的她总能捕捉到患者的心理变化,时而安慰时而鼓励,缓解患者的不安。有一位经口插气管插管的阿婆,反复笔划着让护士把她嘴巴里的管子拔掉,示意自己要回家。吴丽琴弯着腰一直握着阿婆的手,不紧不慢地告诉患者她所知道的一切,包括呼吸机的作用,拔管的指征...... 瘦小的吴丽琴就像对着自己年迈的外婆一样念叨,阿婆情绪渐渐稳定下来,她们还约定“一起努力打败病毒,一起回家!” 

如果说隔离病房是主战场,那么发热门诊就是第一道重要防线。麻醉医生张钧凯主动报名支援发热门诊。疫情之下,人心恐慌,张钧凯顶着压力往往一坐就是8个小时多。纵使口罩戴了脸上满是勒痕,全身闷热难耐,他也会耐心解释,消除就诊患者过度焦虑的情绪,始终以高度专业的态度守住一线。


时间:2月19日

人物:吴辉、李丽伶、孙捷豪

“与死神竞速,刻不容缓!”

麻醉科副主任吴辉,是医院心血管麻醉骨干、ECMO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管理经验为隔离病房解决了不少技术上的难题。由于641隔离病房属于临时改造,没有配置压缩空气,吴辉凭着对机器的了解,将设备处提供的空气压缩机供气代替管道空气,并与总务处联系精密调节供氧压力,使得呼吸机、ECMO等急救设备得以顺利运转。

由于中央监护系统有待完善,在清洁区的医务人员不能即时关注到隔离区内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而完善这些信息传输,需要由病房内医务人员与清洁区的设备处和信息处工程师对接才能完成。这难不倒吴辉,凭借在设备和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特长,他与麻醉科随后增援的孙捷豪医生克服了身着多重防护装备的不利影响,逐个安装监护仪的网络连接和设备配置,安装呼吸机的参数采集器和血气分析仪自动数据采集系统。一下子,重症监护病房的监护数据传输流畅,在确保数据记录准确性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护理姐妹们记录的工作量。

在隔离病房ECMO机最醒目的地方贴着两个人的手机全号:吴辉和李丽伶。与死神竞速,刻不容缓!他们24小时在线,随时解决突发情况,及时处理抗凝、管路、流量等问题。李丽伶医生凭着过硬的专业实力赢得大家的赞赏。记不清已是多少个不眠之夜,李丽伶医生和团队奋战到天亮,守一方平安。患者的生命体征、通气功能时时牵动着她的心,恨不得就住在隔离病房。在此之前,她主动把休息点从宾馆换成了离隔离病房最近的医护楼,为的就是缩短路上的时间。工作之余,她更是深夜伏案,以最快的速度整理出ECMO标准化管理,供隔离病房的其他医务人员深入学习。


时间:2月26日

人物:赵圆圆、潘媛媛

“国难当前,作为党员不做点什么过意不去”

一股冲劲,满腔热血。不管是支援隔离病房,还是支援ICU,麻醉护士赵圆圆总是一马当先。看似柔弱的她,在疫情风暴面前摇身一变,成了最勇敢的圣斗士!不惧风雨、无畏凶险、冲锋在前,义无反顾。这就是信念的力量!在重症隔离病房工作,高年资的她见证了患者ECMO撤机的激动过程,内心希望的火苗再次燃烧起来,上班更带劲儿了。因为真心和热情,她的付出让患者得到了更舒适的护理。

90后麻醉医生潘媛媛同样有这股担当的劲儿,“最坏的结果已想到,虽然怕,但我还是会去!”她把年幼的孩子交给丈夫,主动请缨支援隔离病房。再过几天就是儿子生日,但疫情就是命令,她毫无二话就上了,一直把这个秘密留在心底。作为妈妈,她缺席了儿子的生日,但作为医生,她不曾缺席生命的角逐。

截至今日,麻醉医生莫云长、刘乐以及麻醉护士郑雪梅相继披挂上阵,加入麻醉大军共同抗疫!

疫情面前初心现,世事艰难职责当。有那么多在前线“冲锋陷阵”的医者,有那么多在幕后“鼎力相助”的支持,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希望终将赶超病毒。唯愿一切安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