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抗疫“医”线丨勇立潮头,敢于担当――记浙大二院驰援温州抗疫专家崔巍

作者:丁礼仁 摄影: 编辑日期:2020-03-02 来源: 浏览数:1811

认识崔巍主任已有20年,我清楚地记得,和他初次见面是在1999年的夏天,那时候我在读研究生,临床轮转到了中心监护室。作为医院里最年轻的科主任,他早已名声在外。大学时期品学兼优的他,被学校遴选交流到北京协和医院实习,在那里接受了很系统的训练和浓厚学术氛围的熏陶,为他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每次查房时展现出扎实的临床基本功,严密的逻辑思维,加上流利的英语给每一个年轻医师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麻醉科出身的他,在危重症医学领域深耕多年,对于各种危重症的救治如数家珍,娓娓道来。面对型号复杂的呼吸机,其参数、模式、适用范围,优劣等烂熟于心。他动手能力强,深静脉置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无一不通,无一不会。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已有近30年的他,在许多重大关头,始终战斗在第一线!2003年的抗击“非典”,他是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的省级专家。2011年温州动车事件、2014年杭州“7-5”公交事件、昆山爆炸事件等等,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浙大二院诊疗专家组成员,他在春节假期带头坚守岗位,从未休息。1月23日听说浙江省要组建援鄂医疗队,他在第一时间向医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在他的影响下,科里和支部的所有党员都踊跃报名,申请驰援武汉。虽然未能如愿以偿,但他始终关注着疫情的发展,时刻准备冲上战场!2月10日上午,浙大二院接到省卫健委驰援温州的要求,55岁的他毫不犹豫地移交了科室和支部的工作,甚至都来不及和同在一个医院工作的妻子道声别,就匆匆地坐上了开往温州的中巴车。

到了驰援的目的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温医大附一院),他和我及俞佳萍主管护师一起,在第一时间向温医大附一院的夏景林书记和潘景业院长申请进入隔离病房。院方建议我们先在病房外作为专家组熟悉病情,参与讨论,同意俞佳萍同志先进隔离病房工作。针对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救治,凭着自己丰富的危重医学从医经历及抗击非典的经验,他从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病人的综合管理还有如何保护医护人员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比如针对新冠病毒传染性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容易造成病毒在病房空气里积聚,增加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他建议要推广带病毒过滤功能的人工鼻的使用。他查阅了经典的文献和最新的指南,让大家明白了其背后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他白天和温医大附一院的专家们一起讨论,夜晚回到宿舍查阅分析文献,熟读诊疗方案。在第六版诊疗方案刚刚公布的那一天,他便逐字逐句的把新旧指南看了一遍,连夜完成了《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解读》,并被相关权威杂志迅速接收,其严谨认真负责,讲究循证的态度赢得了温医大附一院同仁们的赞誉。

依据危重患者救治的需要,他作为核心专家之一进入了隔离病房第一线,协助管理和指导危重病患的救治。每天上午九点左右,他和潘景业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陈彦凡主任医师、我还有其他医生一道进入隔离病房查房。身着厚厚的防护服,需要一直坚持站立4-6个小时,对饱受腰痛困扰的他而言是个考验,可他从未抱怨或退缩。有一天上午查房,一位79岁的危重患者病情有恶化趋势,呼吸机支持参数高,氧合不佳,在与潘院长讨论后,他果断地决定须尽快上体外膜式肺氧合(ECMO),一直待命的ECMO团队迅速赶到病房,置入人工膜肺的套管,调试机器,在完成的一刹那,患者心率逐渐减慢至50次/分,血氧饱和度降至45%左右,所幸的是用上ECMO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很快恢复了正常。

来温医大附一院已经超过2周,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关注着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他时常在晚上9点钟去病房查看关键的辅助检查结果,并和值班医生以及专家组讨论病人的处理事宜。随着病程的延长,危重症患者发生院内耐药菌的感染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为此,他积极向医院申请临时采购多粘菌素、达托霉素等特殊级别的抗生素,以便能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依据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尸解中有小气道有大量的黏液栓的报道,他查阅文献,提出了加用雾化N-乙酰半胱氨酸来清除黏液以促进肺复张的治疗方法。

作为驰援温州的医疗队长,他牵挂着在乐清和永嘉的队员们,经常关心他们的生活。在他个人的努力下,为驰援温州的所有队员争取到了阿里巴巴公司提供的暖心抗疫物资捐助,让我们在异乡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

年过半百的他依然热情地战斗在第一线,“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这是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心声,也是他一以贯之的行动!


2020年2?27?

浙??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

丁礼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