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医”线丨“我眼中的641隔离病房”――黄其东抗疫日记





在通知入驻隔离病房之前,我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可能带来的各种行动不便以及缺氧的情况,641病区的同事们,纷纷安慰起我来“东哥,你肯定行”。
当我穿上这身“战衣”,推开隔离病房污染区的大门,就进入了“战斗模式”,但坚持4-5个小时容易,接下去就有点“宕机”了:先说护理记录,平时在病房那还不是信手拈来。现在,戴着双层手套,得发挥“一指弹”的神力,一个一个字母慢慢敲出来,赶上病情变化记录增多的时候,心中着急,护目镜起雾严重,眼前一片白茫茫,任你双眼瞪得如铜铃也无济于事,只能斜着眼睛,靠着护目镜边缘一点点空隙的微弱视野,就这一简单的护理记录需要很大的力气去完成。
再说血透治疗,虽说是ICU的精细操作,但每个ICU的小伙伴也是手到擒来,训练有素时,一个人独立操作可以在半小时内成功上机,让血液运转起来。但穿戴着防护设备,每个动作都是挑战,协助队友装搭血透管路,半小时两个人硬是花了1个小时才完成,看着自己的动作犹如放着慢镜头,真是欲哭无泪。从没想过这些专业操作会成为奢侈,不是体现在专业技能上,而是在克服自身的身体局限性上。但没有人想过停下来,没有人躲到旁边休息,更没有人脱下防护服,大家都在调试,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尽量把工作做到最好,不留遗憾!
最后说说抢救配合,自认为是“老手”了,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纤支镜检查、撤机拔管等,ICU里每日都在上演,但在这里,我看到的是无惧无畏和职业操守。这些操作都是风险等级最高、最具危险性的,因为操作中会产生大量痰液喷溅形成――“气溶胶”。但所有人都毫无惧色、认真完成各项操作,包括麻醉师插管、五官科医生气切、呼吸师气道治疗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陈彦凡更是亲自上阵纤支镜检查。而我们护理人简易皮囊手动通气、经气道吸痰、插管口护、呼吸机管理、撤机拔管等操作,大家从没犹豫过一秒,甚至在拔除气管插管的时候,为鼓励安慰患者,一边大声反复说道“不要怕,用力咳嗽”,一边脱开呼吸机,患者拔除气管插管的喜悦和成就感让大家忘记了辛苦和劳累。
在隔离病房工作期间,每天想的最多的就是:穿上这身行头就不能浪费,尽量多干点活,多帮帮大家,这是由内而发的使命感。每天收获最多的是:看到患者病情好转,参数下调了,呼吸机撤机了,血管活性药物减量了;听到患者微笑着跟你说辛苦了,谢谢;推着患者转到楼下轻症病房,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欢欣鼓舞,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
我是ICU人,也是641的一员,能和ICU的战友们在隔离病房挑大梁扛重任,由衷地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