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医”线丨放射人“行”“影”不离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斗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在厚重的防辐射门内,默默无闻;他们被称为临床的“路标”,指引着抗疫的方向,他们就是最美放射人。
积极响应,行动落地
面对疫情,放射一支部迅速响应。1月21号中午,普放CT科主任、放射一支部书记杨运俊主持召开科室全体会议,会上科副主任曹国全传达上级和医院针对新冠肺炎防控的最新部署,集体学习相关知识。科室全体人员迅速动员起来,为随时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作好充分的准备。在随后召开的技师大会上,大家纷纷表示坚决响应医院的号召,谢森淼、陈悦、邰云鹏、王镇章、陈奔、余方琛、许宁静、毛梦叶、黄嫣慧、林雅倩、王泽坤、吕心悦等十二名放射技师争相报名,作为首批力量加入到与新冠肺炎斗争的行列中去。
成立防控工作小组
根据医院最新要求,进一步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疫情防控网,做到“零死角、零盲区、零疏漏”。科室成立了由杨运俊、曹国全和技师长郭献忠、主管护师陈晓宇牵头的新型肺炎防控工作小组,并同时成立了综合协调组、科普宣教组、医护后勤保障组、感染管理组等,负责疫情相关资料收集、整理、汇总、报送;科普材料撰写;机房调配、人员、物资调配供应;医技护人员院感宣教,器物防护消毒、检查等。
优化CT检查流程
为确保发热患者第一时间获得最及时的影像信息,科室优化了CT检查隔离流程。将急诊原64排螺旋CT“专机专用”,用作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的检查,并与医务处沟通,医生需开CT检查申请单后通知急诊CT室,CT机房会做好相关的隔离和防护措施后等待病人来检查,检查完成报告会在半小时内完成。每一例患者检查结束后都要做相应的消毒工作。另外针对住院部(641病区除外)的门诊发热患者,急诊、ICU发热患者也作了对应流程改造。
细化科室感染防控措施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CT、DR检查感染风险大,防范要求高,为此普放CT科联合磁共振科、介入科及PET-CT室等相关人员进行联防联控,并发布相关规定。人员方面:对于发热病人,检查后逐一进行机器、物品消毒;本科室员工上班一律测体温,正常后方能进入科室;工作时间内所有医技护人员不得随意走动、串门,原地值守工作岗位;同一间房间内人与人之间注意保持1.5米以上距离;所有人员注意加强消毒防护,勤洗手;所有门诊技师、护士一级防护,急诊技师、护士二级防护,发热门诊、隔离病区三级防护;所有医师均需佩戴口罩上岗。设备方面:机房、设备(包括键盘、鼠标所有设备)中午、下午下班时由护士各彻底消毒一次,部分操作按键用保鲜膜覆盖,定时更换。区域限制:科室实施通道、清洁区(不穿白大褂)、潜在污染区及污染区管理,区域设置及人员通道。
成立科室会诊小组,人工智能助力防控工作
普放CT科处于疑似病例影像筛查、诊断防控一线,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为了竭力做到不漏报、不错报,让所有疑似病例能够及时准确上报,科室成立了“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筛、会诊组,由杨运俊、许方洪、陈伟建、吴恩福、孙厚长、潘克华等十多位经验丰富的诊断医师组成,并制定会诊制度,同时建立相应的筛、会诊上报、会诊及登记流程方案。为了提高新冠肺炎的诊断准确性,科室在温州地区率先开展人工智能检查,基于CT医学影像的“新冠肺炎智能评价系统”,进行新冠肺炎的快速诊断(患者的严重程度)及疗效智能分析,从而高效、准确地辅助医生快速进行病情分析和疗效评价,为诊断、治疗提供决策依据。
特殊时期,放射人用实际行动抗击疫情,技术组技师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做好CT、DR的影像学检查;诊断组医师们严阵以待,精准诊断,不放过任何一个影像异常信息;护士组护士们做好感染防控的监督和具体实施。大家众志成城,“行”“影”不离,坚守阵地,科学防控,做好医院疫情防控的“电子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