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防疫“医”线丨献给ICU的温暖守护者

作者:孙蜜蜜 摄影: 编辑日期:2020-02-21 来源:ICU病区(02/330) 浏览数:3487

 护目镜下,水雾重重,仍全神贯注守候病床;

防护服下,全身湿透,仍步履维艰穿梭忙碌;

隔离房内,白色的身影,我看不清你的样子,但我知道你为了谁;

深夜凌晨,孤独的背影,我认不出你的脸旁,但我知道你要去哪里;

血肉之躯铸成一道围墙,只为隔开患者与死神的距离;

赤手空拳与病毒赛跑,只为争取时间阻挡疫情的蔓延;

逆向集结,直面病毒,温暖守护,义无反顾。

 

张其霞――“有她在,就安心”

她是我们的“其霞姐姐”――ICU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张其霞,也是新冠危重症隔离病房开科元老之一。

大年初三,张其霞和ICU护士长蔡晓丹忙着筹建641危重症隔离病房,她们一边安置重症监护室设备,一边制定各项工作流程和新冠防范规章。彼时新冠确诊病例已不断攀升,筹建时间压缩至8小时!28日凌晨,重症监护室收治了第一例重症患者,641病区也进入了连轴转的快车道。

每一例患者的收治都牵动着她的心,虽然不在床旁,张其霞的双眼却很少离开过患者的监护屏。她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总能第一时间为一线人员提供各类物资。而随着危重患者激增,病情瞬息万变,物资、设备供应紧张,张其霞频繁奔波于641病区和ICU重症监护室之间,事无巨细,常忙到夜里两点。同时,她还关注着队员的思想动态及后勤保障等问题,详细谋划,强化医务人员感控培训,监测一线队员身体状况。

隔离病房的小伙伴都传得神:感觉其霞姐姐一直都在大家身边,特别是当你犹疑、困惑、疲惫、无助时,一回头,总能看见玻璃窗后她的身影。一个手势、一通电话,她总能提醒你下一步该怎么做,为你打气鼓励。 

在641隔离病房中,张其霞创造了太多的首例,首例新冠危重患者徒手留置鼻肠管、首例气管插管配合机械通气、首例俯卧位治疗、首例CRRT治疗、首例血浆治疗,首例撤机拔管成功。“最难最险的护理治疗,有她在,就安心,”组员们如是说。

如今,经过前期的磨合,危重症641、631病区已高效、规范运行,张其霞也到了“光荣退伍”的时刻。但她干练的作风和精湛的技术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

 

赵颖颖――“你都不用睡吗?”

这是赵颖颖连上的第二个夜班,层层穿戴让她憋闷不堪,鼻梁上的压痛又加重了,走动起来如负千钧。她深吸一口气,不,不能深呼,深呼会加重护目镜雾气,调整好呼吸后走向床前。与前一班仔细交接后,她开始检查患者:高流量鼻导管有无松脱;皮肤有无压伤;电极贴、血压袖带、氧饱和探头是否都在位;生命体征是否平稳;输液管路、微泵管路是否完好通畅;尿管是否妥善固定;被服是否盖严,有无裸露的皮肤受凉・・・・・・ 

眼盯着监护仪,手一刻不停地填着各项监护记录,这是赵颖颖的工作日常,她早已习惯。但今夜似乎有些不同,她感到胸闷心悸,呼吸粗重起来。她站起来,让空气流通,想着同事们分享的心得,心中默念着“要坚持,夜里人员安排紧凑,我出去休息,浪费防护用品不说,还会增加其他人的工作量。”

这时,患者醒过来,赵颖颖迎上去问:“阿婆,怎么啦?哪里不舒服吗?呼吸心跳血压都很好,现在夜里4点多了,你安心睡。”她向患者伸出两个大拇指,这是她鼓励患者的招牌式动作。患者要翻身、喝水,漱口,她一一满足,同时密切关注着各类管路和监护仪上各项指标。

“你都不用睡吗?昨天夜里也是你吧?”患者居然认出了她,那一刻,她鼻子发酸,眼泪不争气地涌了出来。“不,不能流泪,护目镜会模糊。”她告诉自己。她坐到患者身边,看着患者安心地入睡。

夜班结束后,赵颖颖脱下防护服,露出稚嫩的脸,尽显爱笑爱闹的小姑娘本色:困乏不堪,却叫着要加紧锻炼、增强体力,并和同事热情分享如何防止起雾、克服胸闷、恶心、预防鼻梁压伤的小技巧。

她将各个危重患者出院的报道都珍藏着,并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分享着喜悦――“这几个重症患者我都参与过护理呢,”她话语间满是骄傲。之前报名抗疫一线,她怕自己年资低,选不上,向领导极力自荐,甚至搬出家人的支持,证明自己没有后顾之忧。如今,她更加自信,也更加有动力,这动力不仅仅来源于自身的责任和担当,更是来自于患者的坚强和信赖。

 

陈坊坊――“好,我喂你吃粥”

虽然不知在心里预演了多少遍,但每当全副武装推开病房门的一瞬,陈坊坊还是抑制不住激动和忐忑,今天将成为她在641隔离病房的全新开始。

她今天的患者是一名戴无创呼吸机通气的中年人。坊坊话不多,只是默默地打针、输液、做基础护理,患者每次都感激地看着她,双手合十打着手势说谢谢,坊坊也总是不好意思地笑笑。

下午,患者突然不配合治疗,甩头,试图拿掉呼吸机面罩,呼吸机漏气频繁报警,坊坊柔声地安慰他,一边帮他调整呼吸机面罩的松紧,一边告诉他呼吸机支持的意义,指导他如何控制呼吸节奏与机器同步。但患者情绪激动,要求打电话给隔离病房的妻子,许久没有听到爱人的消息,他非常担忧。

坊坊陷入两难,脱开呼吸机,患者呼吸费力;不同意要求,患者又抗拒治疗。她立刻向上级请示,在得到批准后,她为患者脱开无创呼吸面罩,给予高流量给氧。在接通电话的一霎那,患者又变回之前温文尔雅的样子,轻声安慰着妻子。而此时的坊坊紧紧盯着监护仪上的数字,看着呼吸、氧饱和的跳动,假装轻松地提醒患者长话短说,注意休息。

电话结束后,患者配合着重新戴上呼吸面罩。他红着眼圈,打着手势问自己是不是很严重,好不起来了。“我嘴笨,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只能紧紧握着他的手,告诉他会好的,很多人都治好出院了,只要配合,一定会好的。我重复了好多次,他渐渐平静下来,但那只手还是紧紧握着我。”说到这些,坊坊心酸地流下泪来。

患者表示好想喝粥,但由于戴着面罩,无法实现。“好,等你不需要呼吸机了,我喂你吃粥,一言为定!”坊坊指着防护服上大大的“陈坊坊”三个字,坚定地说。

一天6小时的班很快就过去了。下班时时的坊坊与患者道别,患者挥手朝她说谢谢。然而晚上患者病情急转直下,紧急插管。之后坊坊就算未被安排照护这名患者,她下班后都会特意到病房外看他一眼,为他祈祷祝福,“记得我们的约定,快好起来!”

“感觉到了隔离病房后,患者常对我表示感激,同事、家人朋友都很关心我,我时时都被宠着,”坊坊不好意思地说。 

 

徐莉丽――“组长,给我们治治压疮吧”

徐莉丽是641隔离病区组长。要问隔离组长是什么岗位?莉丽会笑着告诉你,“叫它妈妈班吧,啥都干,啥都管,能把8小时班上成11小时。”

她是责任班,负责病情汇总、危重程度分析,人员接管安排;她是质控班,文书记录、感染防控、安全核查、危重护理、静脉治疗、皮肤管理、镇痛镇静等都需要她一一把关;她是办公班,医嘱查对、医嘱处理、药品领取、用物清点、物品添置;她是辅助班,物资准备、隐患排查、新患者收治、疑难解决都等待她统筹安排;她是感控班,隔离病房中消毒液的配置、浓度的监测,物表地面擦拭、空气消毒、医疗垃圾收集处理都要亲力亲为。 

每次接收新患者,或是患者病情加重时,莉丽都巴不得脚踩风火轮,以最快的速度妥善安排各项事宜。她常说,“要与死神抢时间,太难了。”一次,一位患者病情急速进展,经决定要上血浆置换,但病区里暂时没有配备相关仪器设备,走流程申请肯定来不及。莉丽马上决定――借。她这边向血透室借血浆置换用模型分离器,向ICU借费生尤斯血透机,这边向血库加急申请治疗用血浆,向药房领取白蛋白。每一通电话都是加急,当她麻利地装搭完血浆置换用管路,完成预冲,连同机子推到患者床旁时,血浆刚好送达,全过程仅用了2小时。看着患者如期接受治疗,莉丽如实重负。她脱下层层防护服,发现整个人从头湿到脚,又自嘲说“免费汗蒸啦”。

作为皮肤管理组的质控员,莉丽对于患者的皮肤压伤问题天然敏感,“患者病情肯定要紧,但皮肤压伤导致感染同样加重病情”。一位气管插管患者行俯卧位通气,她迅速判断这一体位可能导致的受压点,额头、颧骨、下巴、膝关节、手肘、髋部等,并逐一记下,细细察看,用枕头减压、贴上泡沫敷料、每隔15分钟悬空放松,并将注意点和处理方法写下来做成温馨提示,班班交接。在她的努力下,患者每次5、6小时的俯卧位治疗,楞是没发生一处压伤。而医护人员的防护用品压伤也由她全权负责,她会给你上药,帮你贴溃疡贴,告诉你怎么换药。“组长,给我治治压疮呗,”带着信赖,组员们常常对莉丽撒娇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