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抗疫“医”线丨十三太保功成身退,曲未终人未散

作者:陈绪敏 摄影: 编辑日期:2020-03-02 来源:肾内科 浏览数:2016

农历二月二这一天,医院贴心地为医务人员准备了芥菜饭。吃完芥菜饭,第二批支援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的医生――来自10多个科室的“十三太保”正式结束了支援工作,来到医院精心安排的酒店隔离休养。除了好好休息,我们来看看隔离中的医生们还有哪些工作和心愿?


感染内科:张磊

张磊副主任医师是科室教学的中坚力量。疫情期间,学生们迟迟不能返学,但学业不能停下。张磊认真备课,化身网红主播,给规培学员和本科学生网络授课。隔离期间,家里的小女儿还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温故《红岩》。江姐舍己求义的精神指引了几代人,也是新时代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精神的真实写照。


血液内科:梁彬

梁彬副主任医师是血液内科的高年资医生,无论是血液病还是伴发的肺部感染,他在诊疗上都得心应手。在发热门诊,他们的团队接诊了一位淋巴瘤合并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表现和胸部CT表现并不典型,潜伏期也更长(超过20天)。而血液肿瘤患者往往经历数次化疗,肺部容易遭到各种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攻击。如何有效、快速地确诊合并病例对血液内科医生来说确实是个难题。

利用休养时间,梁彬对新冠肺炎疫情下血液病患者的肺部感染诊治展开了思考。而当科室的老患者――接受肺部淋巴瘤放疗后合并肺部感染、急性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肺部感染的病患就诊时,在他的指导下,问诊医生反复询问患者流行病学史,第一时间进行咽拭子核酸检测及专家会诊。在等待结果期间对患者进行强有力的抗感染治疗,并在排除新冠肺炎后将其转入血液内科继续治疗,力求做到优化检查,层层把关,确保血液肿瘤患者的安全。


胸外科:刘瑜

刘瑜副主任医师工作近20年,手术精湛,在温州地区小有名气。平日里患者都需要预约排队等他手术。进隔离区工作需要整整封刀1个月,刘瑜在隔离期间仍然努力安排限期手术的患者尽早就医,安慰择期手术的患者调整心态。他的愿望就是接下来平平常常的上班,给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看着他们康复出院!


风湿免疫科:陈丹

陈丹副主任医师开启隔离休养的生活后,原以为可以轻松休息14天,然而莫名的不安感让她有些失眠:那些老患者怎么样了?不会用手机的老年人能不能买到药?免疫抑制剂有没有按时服用?

今天,她又接到了一位患有风湿病合并肺损伤的患者电话。原来,这位患者之前的病情控制得不错,这两个月有些大意,没来随访,免疫抑制的针推迟了两个月,出现了发热、轻度胸闷的症状。她马上警觉起来:“是复发性感染还是复发性感染兼并新冠病毒感染?”由于风湿病的肺损伤和新冠肺炎在影像学表现上有些相似,病情一时间难以确定。但若是让患者来院复诊,又担心交叉感染的风险。在详细询问情况,她和患者家人仔细商量后制定了治疗方案・・・・・・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陈丹和大多被隔离的医生一样,都希望早日回归正常的工作,诊治这些受病痛折磨的慢性病患!


泌尿外科:黄伟平

黄伟平是泌尿外科“PD1治疗晚期膀胱癌”项目的负责人之一。在隔离期间,他负责随访一位老年男性膀胱癌患者的病情进展,所幸患者状况良好。这位患者经历7年病痛,2次大手术,数次化疗,目前指南已无法推荐可行的治疗方案了。黄伟平放心不下这位老人,多次电话询问他的身体情况,积极查找文献,和主要负责人讨论、制定后续治疗方案。黄伟平希望早日返回工作岗位,帮助这些绝望无助的晚期肿瘤患者。


血管外科:吕和平

吕和平在回顾这半个月的工作时,感慨良多:这场战“疫”,让我们由医生转变为战士,互助同行正是我们胜利的缘由,从准备随身物品、分享穿脱防护服的技巧到探讨新冠肺炎诊治方式、疫情现状、病情预后等一系列事宜,在大家的互相帮助下,每个医生在理论知识、心理素质等方面从头武装到脚。“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这未尝不是我们以后能更好地处理患者病情的注脚。脱下防护服的吕和平随时准备穿上铅衣,用妙手仁心为患者解除病痛。


疼痛科:张钧凯

疼痛科患者以患急性腰腿痛、疱疹痛、三叉神经痛为主,然而最令张钧凯担心的是遭受晚期癌性疼痛折磨的患者:他们免疫力低下,是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且疫情之下就医取药成了难题。支援发热门诊前,张钧凯把患者都加入到微信群中,在工作之余,他通过微信跟患者和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帮助调整用药。对于疑难患者,他嘱托同事第一时间为其复诊。他说,在隔离期间,希望患者们无痛安康!隔离期结束后,他还要把欠爱人和“小情人”的情人节补上!


感染内科:潘珍珍

6号楼是潘珍珍的根据地,紧张忙碌的隔离病房支援工作虽结束了,她的心里仍旧惦记着根据地里的战友和患者,时不时打开云医院,查看患者的化验结果。收到危急值提示,她立刻打电话联系值班医生,询问患者的病情变化,提醒更改医嘱。女儿每日打电话给她,问她什么时候能回家,虽然她也很想家,但是作为一名感染内科医生,作为一名老党员,只要组织需要,她时刻准备着再次参加一线抗疫工作。


肾内科:陈绪敏

血透室里的患者大多是老患者,陈绪敏和患者多年的感情就像家人间一般。每次查房,阿公阿婆都会开心地说“陈医生,你来了呀”,如今1月未见,不知道这些患者怎么样了?

这段时间,有位患有尿毒症合并肝性脑病的患者一直住在监护室中,这位患者接受透析已有5年,常笑说血透室是自己的“娘家”。隔离期间,作为“娘家人”的陈绪敏一直查阅文献,和感染内科同事不断沟通,希望返回工作岗位后所开展的“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技术”能帮到这位患者。陈绪敏还有一个小心愿,自工作以来,她已成功完成了上百台长期血透管置管术,希望今年可以参加全国置管技能大赛,与全国同行交流经验。


感染内科:金晓芝

金晓芝在职业生涯之初收治的第一位患者,当然现在也早已成为老朋友了的,是一位肝癌晚期的患者。今年2月初,这名患者病重住院,金晓芝焦急难过,在电话中一直鼓励患者,她说,“隔离结束后,我想去看一看他,哪怕只是说几句安慰的话。”医者仁心,患者需要医术救治,也需要耐心的安慰和鼓励。年前申请下来的 “粪菌移植术”项目尚未启动,接下来有许多艰巨的工作等着她去完成。


干部保健科:尹强

尹强是一名有着10年党龄的“老党员”,但他却是干部保健科中最年轻的医生。平日里,他幽默阳光,常称呼患者“叔叔阿姨”,总是把患者逗得哈哈大笑。隔离期间,叔叔阿姨们都非常想念这位“尹医生”,在微信上嘱咐他注意防护,保护自己。尹强也担心疫情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影响,因此常常与老患者和家属通过微信交流,听他们倾诉,提醒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同时,他还和科室同事一起开展了互联网公益科普讲座――《身心同治才能药到病除》《新冠疫情期间慢阻肺患者如何应对》,希望能在最大程度上帮助患者。在休养期间,他还通过医院的云平台,为患者答疑解惑,指导用药。

说到最亏欠的人,一向乐天派的他泪目了。他说,三岁的女儿在视频时跟他生了气,哭着说“爸爸,你这么久不回家抱抱我,是不是不要我了。”父爱或许不是长情的陪伴,但它一定会带着正能量引领孩子前行。


内分泌科:许可

支援隔离病房的最后一个夜晚,许可收治了一名糖尿病酮症、糖尿病高渗状态合并16公分巨大肝脓肿的疑似患者。许可十分担忧患者的病情,特意嘱咐下一批支援医生,有任何关于糖尿病方面的问题可以随时打电话给他。在隔离休养期间,许可依旧心系这位患者,直到昨日这位患者接受脓肿穿刺,情况好转,他揪着的心才放下。让许可最牵挂的还是3个月大的孩子,1月不见,不知道他长胖了多少,是不是有脾气了,也担心爱人独自照料孩子太辛苦,归心似箭!


消化内二科:王倩纯

王倩纯是2019年新入职的医生,刚刚掌握胃肠镜操作的她,隔离期间还在观摩大师的内镜视频,攻读专业书籍。作为一名消化内科医生,她要内外兼修,掌握疑难病的诊治,拿下各种内镜操作,14天的隔离正是自我提升的最佳时间,她期待返回工作岗位后实战演练,逐步成长。当然小姑娘还有很多心愿:陪陪父母,见见闺蜜,跳跳街舞,早睡早起,恢复有序的生活,还要努力“脱单”!

近半月来,温州的确诊病例从平台期进入零增长期,这离不开包括第二批支援人员在内的所有一线医务人员和幕后英雄的共同努力!待到隔离期满之日,“十三太保”将全身心投入工作,从“抗疫英雄”回归平凡的临床医生,在各自的岗位发挥所长。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通力合作,共建美好一医,守护人民健康。


TOP